科学发展观核心【最新7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这里是整理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最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坚持科学发展观 篇1

一、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什么”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核心思想是强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

第一,这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从18世纪末开始,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被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一个原本强大的封建帝国不断走向衰落,成为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水深火热的生活。在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这一真理,并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后来一段时间“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与资本主义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战争和冲突仍在世界一些地区局部地存在。但是和平、安全、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流共识。世界充满发展的氛围与机遇,也充满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力地维护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也只有发展,才能有效地增强综合国力,为世界和平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第三,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将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首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经济不发达,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其次,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仍很大,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遏制和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发展关乎国家统一和安全,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企图跨越生产力发展必经阶段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任何做法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这一方面,我国在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就走过弯路,有着沉痛的历史教训。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新阶段的实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搞急功近利,不搞盲目开发,不搞泡沫经济,不搞政绩工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要明显、都要强大,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性也更明显、更严重。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我们要发展,不仅要认识和把握对人类社会全部历史过程及所有国家都起作用的规律,而且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我国进入21世纪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党的十七大既定部署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十分珍惜并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矛盾相对集中并逐步显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给我们以启示,要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主动精神,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类的经济活动既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大计。因此,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沙尘暴、水旱灾害、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等不良后果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求真务实,以科学发展观构筑新惠州

同志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这一重要论述,对

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共惠州市委的领导下,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各种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联系惠州的发展实际,求真务实地走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存在“高增长低发展”甚至“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目前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等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后劲。

第二,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惠州目前仍存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不够快,农民增收难度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不改善,势必影响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影响到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大力开展“帮村富民”和“固本强基”工程,发展壮大山区经济实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坚持科学发展观 篇2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成熟。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主要思考对象,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彻于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推动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什么”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核心思想是强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

第一,这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从18世纪末开始,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被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一个原本强大的封建帝国不断走向衰落,成为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水深火热的生活。在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这一真理,并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后来一段时间“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与资本主义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战争和冲突仍在世界一些地区局部地存在。但是和平、安全、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流共识。世界充满发展的氛围与机遇,也充满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力地维护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也只有发展,才能有效地增强综合国力,为世界和平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第三,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将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首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经济不发达,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其次,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仍很大,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遏制和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发展关乎国家统一和安全,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企图跨越生产力发展必经阶段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任何做法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这一方面,我国在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就走过弯路,有着沉痛的历史教训。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新阶段的实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搞急功近利,不搞盲目开发,不搞泡沫经济,不搞政绩工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要明显、都要强大,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性也更明显、更严重。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我们要发展,不仅要认识和把握对人类社会全部历史过程及所有国家都起作用的规律,而且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我国进入21世纪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党的十六大既定部署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十分珍惜并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矛盾相对集中并逐步显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给我们以启示,要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主动精神,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类的经济活动既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大计。因此,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沙尘暴、水旱灾害、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等不良后果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求真务实,以科学发展观构筑新惠州

同志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共惠州市委的领导下,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各种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联系惠州的发展实际,求真务实地走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存在“高增长低发展”甚至“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目前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等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后劲。

第二,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惠州目前仍存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不够快,农民增收难度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不改善,势必影响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影响到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大力开展“帮村富民”和“固本强基”工程,发展壮大山区经济实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科学发展观核心 篇3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应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科学发展观 篇4

打好农建攻坚战

——××镇20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市、县20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安排,结合我镇实际,今春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农村公路建设、饮水解困、圈舍养殖、中药材种植、林业建设和桑园改造六项农建工程为重点,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其主要特点和做法是:

二、狠抓一个“实”字。为使我镇展开的各项农建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造福工程,镇党委明确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及各村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加强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工程,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围绕全县、全镇农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村情实际上项目,坚持以民为本搞农建。××*村是我镇最小的一个村,全村只有不到50户人家,同时也是我镇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个村。他们根据自己村小、人少、实力弱、无水源的实际,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农建东风实施了旱井蓄水工程,既节约了资金,又有效解决了村民多年来的吃水困难。目前该村已完成蓄水旱井22眼。

三、坚持一个“新”字。针对今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增收缓慢,财政资金紧张的实际,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建工程,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建工程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原则,积极发展户办、联户办、股份制办等各类农建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解决农建中的重点困难。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组织实施农建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兴修农建工程。如我镇××村在开展今年农建工程时,就采取了“一事一议”办法,支村两委首先召集全村10名村民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根据群众的强烈要求,果断上马了投资达5.5万元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工程完工后,全村90%以上的农户年内可望接通自来水。

科学发展观核心 篇5

首先,是要有能;其次要有较强的经济头脑;再就是会做人的思想工作。何为有能,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维观念要新。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敢于摒弃的观念,老方法、坏习惯的新人。要善于分析问题,判断对否,要乐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注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努力增强决策能力,提高办事水平。二是组织纪律要严。要自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上级党组交办的工作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要创造性地完成。要自觉增强党纪国法的意识,不违规、不违法、不违纪,做一个心态好,品行正的人。三是工作作风要实。注重调查研究,说实话、办实事,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具体工作中,做到说了算、办了成、办成事。四是责任意识要强。时刻把集体的利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责为群众服务,时刻把群众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准则,对社会负责,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做一个负责的人。

联系我们商务系统的实际看,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实践中都做的不错,但也存在不容忽视 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风气不浓,习惯于老方法,旧传统思考问题。二是发展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守摊子,保稳定。三是关注民生不够。四是作风时有飘浮不实。坐在机关评头论足的多,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的少。五是纪律、规章执行的不严。上述种种表象看起来并无大碍,而实则影响不小,我们要努力加以克服。

第一,要刻苦学习,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没有正确的发展方面,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在实践中学,不断丰实自己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第二,要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责任意识。京山商贸发展我发展,我与京山商贸共兴衰应成为我们每一个商务干部的思想根基,自觉把又好又快促进京山商贸发展作为己任,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职责,人人争当京山商贸发展的助力器。

强化中心意识。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围绕发展干,联系各自的实际,做好本职工作,不折不扣地履行你的岗位就意味着你在为发展作贡献。

强化项目意识。立足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要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习惯,重点是引进知名企业,著名品牌到京山安家落户,投资兴业,参与流通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篇6

改革开放*年来,*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从19*年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5169万元增加至38.9亿元,增长17.4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35元增加至6167元,增长44倍;职工年均工资由513元增加至1.4万元,增长27倍。但*的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农业产业化调整还没有成形,新型工业化布局还不够合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平衡。在充分肯定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对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认识,一定要全面把握*市基本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国情的全面准确把握,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最起码的要求;*市情的全面准确把握,则是对我市各级领导班子执政为民最起码的要求

从世界的本原来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因此,办任何事情,都得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现实就是本国的国情,对于一个县市来说,最大的现实就是基本市情。我们进行“四区一线”的农业布局,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必须研究和认清*市情,一切从市情出发,善于把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与*市的经济社会条件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创新发展。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对中国国情真实、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对基本国情了解不全面,一些人教条主义地把书本上的条条,外国的革命经验,照搬到中国来,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同志则重视了解和掌握中国国情,不断研究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在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的基础上,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正确地制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战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起来,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当时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但同时也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本国国情,出现了、化等左倾错误,使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严重曲折。深入研究诸多曲折的原因,都同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偏差相联系,致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我们应该记取这些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同志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他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还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他提出了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任务。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分析,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郑重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20年前,在党的十三大,我国正处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20年后,在党的*,同志在报告中又一次郑重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都是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年来改革开放的全部成就,也都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而取得的。当前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仍然需要坚持科学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只有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科学地制定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发展战略。

*市作为我区北疆的一个大县,过去我们的农业是学大寨的标杆,我们的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长期以来都是塔城地区的龙头,但这不是我们藉以骄傲和自豪的资本。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止步不前、发展缓慢就意味着倒退,意味着落后。昔日的小弟沙湾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我们,现在和丰、额敏等地也是紧追不舍,可以说*市面临前有标杆、后有追兵的境地,如果还想保持龙头地位,那么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全面准确地把握*市情,了解我们的家底子。在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好高骛远。

二、立足基本国情,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我们党最清醒的认识和最理智的选择,我们必须立足*市情,坚持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此,*报告作了翔实的论述。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就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又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的巨大压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国情决定发展道路同志在*报告中发出号召:“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深,我国正处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一定位和这一重大战略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面对西部大开发,处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定要深入贯彻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卓有成效地领导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

*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东邻奎屯,南界独山子,是“金三角”的一角,位于天山北麓的中段,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利,有着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另外我们还拥有很多资源优势。农牧业方面,有80万亩肥沃的土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粮、棉、瓜、果的生长。200万亩优良的牧场,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业方面,有数十家以能源、酒业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矿产及自然资源方面,有品位较高的金、铜、钾、铅、铁、石油、煤炭、石墨等矿藏资源,有丰富的森林、草原、动植物资源,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三大河系为主干的地表水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旅游资源方面,从辖区东界乌拉斯台至西界甘家湖,在绵延近20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大量的高山冰川、森林、河流、湖泊、山地草原、戈壁荒漠次生林,还有世界最大的泥火山群等自然景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做到“五个始终不渝” 篇7

科学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工商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领导干部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不渝坚定科学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突破,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定科学理念,提高科学思维、科学分析、科学实践的能力。

切入点――要端正发展思路。想发展、快发展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共同愿望,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坚持科学发展,不能仅靠一种愿望和一腔热血,切入点是要端正发展思路。回顾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由于党和国家不断端正发展思路而带来的辉煌发展。同时不可否认,部分地区和部门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成本较大、原地徘徊、甚至高代价低速度、给后人留下巨大隐患。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端正了发展思路,就会发生令人感叹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否则,就会留下难以弥补的历史负担。要想端正发展思路,必须克服为个人政绩、个人地位、个人权力谋发展的倾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地位观、权力观;必须解决缺乏理性思维、凭空想象发展的倾向,不断强化理论修养和领导能力:必须防止脱离实际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考虑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着眼点――要突出发展特色。发展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指的是发展领域,“协调”指的是发展速度,“可持续”指的是发展进程。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要突出发展特色。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地发展,难以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发展,是缓慢的、曲折的、高成本的、甚至是难以见成效的。突出发展特色,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对自身有综合评价和客观定位。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告诉世人,正因为我们党正确分析判断国情、党情、民情,制定和实施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走上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道路。经验提醒我们,要突出发展特色,必须潜心研究和探索,真正找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和办法;认真谋划和布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有特色、有生机和活力的发展推向深入: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消化吸收、提升运用,有效促进本单位、本部门发展上水平。

关键点――要明确发展目标,做到“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建设“三个过硬”队伍,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全国性经济下滑,我们要格外重视“服务与发展统一”,为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到位,全面展示工商行政管理新形象。要认认真真地抓好“四化建设”,不断探索有效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上水平的体制机制。要注重“四个转变”,不断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切实提高在地方党委政府、广大业户、人民群众中的地位。

攻坚点――要解决发展瓶颈,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居安思危,找准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并为解决这个发展瓶颈做出不懈的艰苦努力。找准发展瓶颈,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系统分析和考量,用心找到影响制约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瓶颈,并对发展瓶颈进行深层挖掘,认清形成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确定符合实际、力度较强的办法和对策,切忌简单定论、随意动兵、后续乏力。应该看到,发展瓶颈本身是多年积累的矛盾,是反复努力未能解决的顽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集中优势兵力,锲而不舍地去攻克,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不渝强化基础建设

科学发展不能简单看作是一种向往和口号、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点滴业绩、停留于一时发展、局限于某一领域突破,必须强化基础,保持可持续发展。工商系统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理论、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干部队伍,为工商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必须看到,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比较普遍。基础建设从本质上讲,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本保障,通常情况下基础建设,投入多、见效慢、不显眼、被人忽视,有时还会带来一些非议,从而使一些领导干部对基础建设兴趣不浓、热情不高,甚至消极应付。分析症结,有的是因为短期行为主导,只考虑自身任期、不考虑长远和战略发展:有的是因为被资金、人员素质等条件所困扰,觉得抓基础建设力不从心:还有的是因为认识有偏差,认为基础建设不怎么重要等等。基础建设在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回避、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抓好基础建设,要把长远和近期有机结合,量力而行。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全面发展。抓好基础建设。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宽阔胸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艰苦奋斗,可持续发展。抓好基础建设,要同时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物质、精神基础。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不渝做到真抓实干

科学发展来不得半点虚假、自欺欺人,容不得一时冲动、不计后果,更不允许做表面文章、寅吃卯粮,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真抓实干,不然科学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真抓实干,最根本的是要有勇于面对实际、敢于正视自己、善于突破自己的本事。只有敢于面对实际,才能产生真抓实干的愿望,才能焕发真抓实干的激情,做出真抓实干的成果。一些领导干部不敢于面对实际,关键在于,那些领导干部担心问题羁绊自己,顾虑不能有效化解矛盾反过来会影响自身前途和发展。不敢于正视自己,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虚荣心作祟和底气不足、没有找准自身定位所致。不善于突破自己,是由于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欠缺突破自身的能力所致。真抓实干,最主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干事业的基本素质,要有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追求,要有实现宏伟目标的宽怀。真抓实干,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发展的动力,要有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了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能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带着极大热情真抓实干,就能干出骄人的业绩,干出让人信服的事业。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不渝注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根本是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最大诚意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善意挖掘人的潜能和智慧,以最大情意创造人愉快工作生活的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加强对干部的基本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干部文明执法、科学执法、为民执法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监管需要的“三个过硬”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树立干部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让干部群众充分享有本部门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干部群众的荣誉感、责任感,营造和谐向上、团结凝聚、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不渝实现创新突破

创新突破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也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推动的过程,充满着创新突破。通过创新突破,不断积累新经验、取得新成果、迈出新步伐。创新突破需要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的最大障碍是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解放思想,必须要有创新突破的勇气和胆略,否则解放思想只是停留于表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突破与解放思想两者是不能决然分开的。创新突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时发展、一点喜悦和赞誉冲昏头脑,否则,就可能停滞不前。要保持清醒头脑,注重提升高屋建瓴、深思熟虑的能力,努力培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和卧薪尝胆的境界。创新突破需要科学谋划,正确把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层次,才能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争取发展的主动性、坚定性,永葆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