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诗歌【最新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生活诗歌【最新6篇】,欢迎参考阅读。

生活诗歌 篇1

如今,咱们经济空前发达了,文化似乎也跟着一块在发达,可诗歌在当前热火朝天的生活中,好像有些缺席了。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在唐代,唐诗明白如话,唐文晦涩难懂。于是,唐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页,唐文则早已湮灭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之中,少有人认真发掘。

历史一再证明,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反映时代,源于生活,唯此才能被广大读者所喜欢、所接受,否则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历史上各个朝代所产生的诗歌,能流传至今的都是通过诗人笔下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给人以生活和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耐人寻味,脍炙人口的作品。唐诗就是这样主动介入生活,积极介入生活,所以被历史所承认。

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那些反映激烈斗争生活的诗歌,虽然有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但仍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四五运动,诗歌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诗言志,诗歌从书斋里走出来,成为记录时代、推动历史的有力武器。那个时候,诗人是受人尊敬的,诗歌也是被人追捧的。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诗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接受了西方的朦胧学说,丢掉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基础,写出的诗歌不仅无病,而且让人看不懂,把诗歌搞成了束之高阁,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一个怪物。于是,有人调侃,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下一阵暴雨,可以淋湿一群诗人,不一定淋得到一个诗的读者。

当诗歌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抛弃人民大众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诗歌就走进了死胡同,自己转悠着,自己消耗着,越走路子越窄。

面对中国诗歌的困境,有所谓的诗人开始大声疾呼,甚至有人保卫诗歌,抗议对诗歌的不公,诗人中间甚至出现了被网友归纳的“梨花教”。这些极端甚至荒唐的行为,不仅没使诗歌走出窘境,却似乎越描越黑。振兴诗歌,似乎依然任重道远。

生活诗歌 篇2

凌晨的思绪

陷入纠结的线团中

无路可逃

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浇铸着梦想的梯子

垂柳深处未明鸟错乱的节拍

直抒郁结的惆怅

漫长的苦旅

让我疲惫得如一匹古道上的廋马

我在花丛中搜寻

意象的蓓蕾

石榴树露出了火红的笑容

那些含苞欲放的精灵

正如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我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蒙尘的稿纸

如宋朝幽怨的女子

伶仃的歪躺着

失魂落魄的我

需要一只天竺的飞鸟

引领或唤醒

天空布满少女的羞涩

云朵开始典雅的装修

四围一片大亮

我隐隐约约听到奋进的号角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绿色校园行》

油青的大道上

有我闲暇的诗情

在蓝天里游

在草埂上睡

音波的书音

曲曲萦绕在云心

开怀彤光的热

畅游自然的风

袅袅情蜜的蝶语

像是远古里的幽泉

饱含红豆的芽

流绽清芳的香

高立丛荫的伟像

大理石攀挺的精真

思想追求的翼

真理无穷的金

绿园讴响的春歌

朝露似的泅泅在

少男少女的青心中

放飞着黎明之光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校园的窗》

在寂静的校园,

有一扇小小的窗。

这扇窗,

开向太阳,

却被蓝紫色的窗帘遮住了,

连着他的凝望。

少年,

眼神忧伤,

在窗的一旁。

迷惘了,

拉开窗帘,

对着窗远望。

然而,

日子短短的,

禁不起整天的忧伤。

他也试着淡忘,

凝望,

只是在偶尔心冷时,

推开窗,

晒晒

暖暖的阳光。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飞扬在校园里的诗》

总是在失去以后

才懂得拥有

就象校园里

每个遗落诗句的角落

那一株株带露的小草

我们曾一起在他叶尖拂摸

当那滴露珠无声掉落

有一个故事也随他化进了泥土

还有围墙根那朵莆公英

圆圆绒绒

晶莹透亮

你我同时伸出手指调皮一碰

放飞了一个个如莆公英的梦

最是老师们

午夜窗前

明亮的灯光

如一首首沉睡的诗篇

从来没有用心去把它读懂

时间总跟开着遗憾的玩笑

把少年时光象玻璃珠一样乱抛

走过了回头望

青春的草坪到处都散发出调皮的莹光

惹得我们梦里感伤

现实更惆怅

最无情是那年轻的时光

只让我们做了一个昙花样的梦

就从芳香的校园迎来了外面的阳光

校门边对你轻轻一挥手

青春就开始了各自远航

望着你的背影

那首诗从此散落在你回家的路上

最美是你那转角处的含笑回首

长长秀发轻萦如柳丝一样飞扬

撒落诗句一行行

远远的最后一次挥手

写下一首没有结束句的诗篇

你我从此没有回头望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校园特写》

虽非参天乔木

根深蒂固了

就不会萎蔫

无数次拓展

作为一种心跳

定然不会在艰难中静止

并非总在老地方摇摆

一片叶就传递了信念

在黑夜在荒漠在所有的梦中

有脚的走得更远形同山岳

有翅膀的飞得更高宛若星辰

空间之外

生活诗歌 篇3

奶奶去出一滴清油来,她说,往耳洞里滴几滴清油,就可以把飞虫粘住,然后憋死它。

母亲却让我站起来,把耳朵对着明亮的灯泡,像变魔术一样附在我的耳朵边喃喃低语:虫儿虫儿快出来,给你光亮让你玩。果然,不一会儿,虫儿就慢慢爬了出来,围着灯泡快乐地旋转起来。母亲说,虫儿最喜欢的是亮光,哪里有亮光,它就会朝哪里飞。

对于两种不同的方法,使人解释道:前者是生活,而后者就是诗歌。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又伤心又害怕。一个疼爱我的人永远地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蓦然间令我感觉到生命的黑暗。父亲开导我,他摸着我的头说,奶奶出远门了,那个方向是通往天堂的,上帝正在花园里召唤她呢,因为上帝喜欢她。我知道奶奶是个很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样的解释让我心锁顿时打开。父亲把我的悲伤改编成了童话。

从此我微笑着生活,我知道奶奶希望我这样。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给自己,也给别人以微笑,把手中的爱尽力播撒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一个老师批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老师祝愿道: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有一次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差,到处坑坑洼洼。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被一件事情困扰的时候,想没想过换一种方法来解决它呢?我们每个人,无法主导生命,却可以“改编”生活。那个时候,你会觉得生活是一种很诗意的劳作,而并不仅仅是从一个肩膀到另一个肩膀的疼痛。

生活诗歌 篇4

我看到一个好笑的段子,是关于曹操司马懿等奸臣的,还有赵高他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在里面聊天。虽然是个后人虚构的段子,却也感觉很高兴,至少对他们的定位是非常准的。

(★)以前我们看电视剧,能够看懂很多人,很多事。可是后来才发现,那些真正水平高超的文章,其实都是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充满了迷离感。

也许,只有这样才更加贴近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复杂。

我记得,当初我在高中的操场土地上,写下了三个字。离开我。

其实,我当时心里真正想写的是,我要离开。可是在这片不属于我的土地上,我又怎们能够写出心里话呢?这里又不是我的日记,即便是我的日记,也不能畅所欲言。

因为哪怕是写在本子里,也会隔墙有耳。

所以那个时候,所有的忧愁,都是找到其他的地方去发泄的。

生活诗歌 篇5

关键词:日常生活诗歌 日常生活 概念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47-01

“日常生活诗歌”概念的界定首先离不开“日常生活”之辨。

一、“日常生活”概念的界定

古往今来,中国学术界似并无“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划定。称得上是“日常生活”研究集大成之作的,则无过于匈牙利思想家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一书。赫勒于是书中明确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为:“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并将其与“非日常生活”区分开来。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可随时间变化而消失、变化的东西,但它的变化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毁灭性影响;另一部分是人随时光变换而基本不变的东西。赫勒将之称为“人类条件”,细言之,则包括语言、交往、工作、思维等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与此同时,赫勒还注意到了个人的“特性”与“个性”两个不同范畴,“特性”指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包括生存能力、排他主义的相关情感等内容。赫勒认为,总有那么一些“最充分地发展了个性”并“最成功地汲取了价值实质”的“典型个体”,①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人类本质进化的顶点,可以为我们研究不同社会间价值实质的增量提供了研究对象。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哲学问题。1989年,学者衣俊卿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并为业界多数人所承认的“日常生活”定义:

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的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②

根据这一概念,则日常生活可分为三个层面:(1)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及种族延续而从外部世界获取和使用基本生活保障的日常消费活动,其内涵无外乎衣食男女,是个体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部分;(2)以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地缘等关系为纽带,以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其内容日常谈话、闲聊、游戏等;(3)日常观念活动,即指贯穿于个体日常消费和日常交往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其一般表现为风俗习惯、日常经验和生活常识。无疑,衣氏的概念从本质上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作出了归纳,成为用之归纳任何时代、阶级个体现实生活皆准的一项准则。

总体来说,本文所言及之“日常生活”,其内涵及意义大致同于衣氏之界定。

所谓“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两个领域的划分本来即存在很大的相对性,会因个体所处时代、地位、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而相异,故所谓“狭义”、“广义”的笼统划分,反而抹杀了特定社会中“日常生活”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亦或两者的关系恰如卢卡奇口中的那条长河一般相互交叉、不可分割。对此,王国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一书中曾有过较为细致的分析。概括说来,则一方面“日常生活”为“非日常生活”的基础和源头,“非日常生活”恰如卢卡奇所说的那样,由“日常生活”中分流而出但最终会“通过它们对人们生活作用和影响而重新注入日常生活的长河。”③另一方面,“非日常生活”则是“日常生活”得以提升的保障。“非日常生活”一般被视为是高于“日常生活”的注重行为、意识,当个体超脱特性而在给定的条件和可能性之内自为地“安排”自身的日常生活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自在化的“非日常生活”就成为这些个体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时代性特征也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内容构成也自不相同。由时代背景造成了日常消费与交往的相异,亦带来日常观念的差别。

二“日常生活诗歌”概念的辨析

通过上文中对“日常生活”概念的诸种辨析,则“日常生活诗歌”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回溯整个诗歌的发展史,则“诗”与“歌”也经历过一个由合而分的过程,如公木先生所言:“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后世歌还是诗,诗不复是歌。”④诗与歌的分离却并未泯灭“诗”字一词的多义性。现一般认为,诗歌是一种与散文、戏剧、小说不同的文学体裁。在这种意义上,“日常生活诗歌”即指以作者自身“日常生活”为描绘或审美对象的诗歌;有时候,诗又被作为一种美好的艺术质素,如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诗”之谓非即指文学体裁,而是指源自优秀艺术作品的一种美好质素。在此种意义上,“日常生活诗歌”又有了作者诗化自身“日常生活”的意味了。如:

玲珑岩窍高倚空,雾霭山巅气郁葱。征途倍喜憩美荫,石室况乃来清风。

屈曲两门最虚敞,不斤不斧谁施工。眼高城郭喧嚣外,诗在烟云缥缈中。

当诗人心灵徜徉于烟云雾霭之中时,其内心的愉悦基调自也可视为“诗”。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体现的正是对自身生活的深刻体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⑤在此意义上,“诗”已成为一种哲学,而在此语境下的“日常生活诗歌”则无疑代表了作者对自身“日常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的正是其自身的人生态度。

综言之,相应于诗的上述三种含义,则“日常生活诗歌”也具有了不同的三层内涵:一是指描写“日常生活”的文学体裁;二是指对“日常生活”的诗化追求;三是指对“日常生活”的深沉体验,代表的正是作者自身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韩梅。唐宋词与唐宋文人日常生活[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严羽。沧浪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注 释

①[匈]阿格尼丝・赫勒著。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

②衣俊卿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

③ [匈]卢卡奇著。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④公木。歌诗与颂诗――兼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J].文学评论,1980,(6).

生活诗歌 篇6

关键词:新社会文化背景;蒙古语诗歌;语言艺术特征

一、诗歌艺术口语化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蒙古族诗人时常会将叙述以及抒情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以此将新时期背景下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心理以及生存现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那个一味歌颂、赞扬的时代已经终结,人们喜欢在宁静的状态下思考,发散思绪,而这便使一种新的具备原生态口语化特征的蒙古诗歌类型衍生了出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如:在《及时雨》(巴宝音贺希格)中我们能够看出:诗歌有着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其是对日常生活情境最真实的描述,原生态的用词是真实情境的再现,又如蒙古族诗人吉青格勒的很多诗歌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杏花》、《宝日浩特》等)。口语化诗歌是诗人对日常生活情境中鲜明、具体事物的总结,是热爱家乡的直白表达,通过简明直接的手法阐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将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全部浓缩在清晰朴素的结构形式之中。

二、诗歌艺术大众化

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语诗歌,表现的更加大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化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们为了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慢慢走向城市,身处于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有新的文化袭来,自然免不了受到各种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蒙古语诗歌创作方式,使其更加偏向于大众化。每一座城市中心都能够被看作是这个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集中区,在这个文明的中心地带,是文艺青年、知识分子最喜爱、最向往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批佳人才子,这里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当有新的诗歌主题出现,自然会使原有的创作空间得到拓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等描绘,而这也使新时期背景下诗歌创作朝着大众化与平民化等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艺术,当诗歌主要的表现形式被大众化语言风格所取代,原有的歌唱踌躇、赞颂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从当代蒙古语诗歌创作的手法看,一味的抒情和歌颂生活、土地一级祖国的方式已经被直白的事件陈述、场景排列等方式所取代,原本呆滞的诗歌形象慢慢变得生动活泼,转而出现“有情有味”的意象,这便是大众化蒙古语诗歌主要的语言艺术特征。要想如实地将生活情境反映出来,就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如:包乌尼尔所描述的思念远方人儿时“心儿沉浸在那,老哈河水柔波中”,这便是对生活、对思念最真实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事物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角色或位置存在,要想准确找到这一“位置”,就必须在大众化语言的结合下进行,当生活中存在的丑恶事物融入诗歌语言中,那么原本华丽、高尚,歌颂美丽意境的诗歌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丑恶与灰暗。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或物,诗歌所反映的也不应当全是善良与美丽,只有中间夹杂着丑恶与灰暗,才能够反映出最真实的生活。生活有很多面目,我们只有全面而正确的对语言本质进行了解,才能够更充分和具体的将存在于其中的有机统一性认识到,只有华丽的词藻被丢弃,脱下伪装者的面衣,才能够将最朴实无华、最原生态的生活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熟读蒙古灵魂诗人道日那腾格里的诗歌,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当下最真实的人民生活,冲破诗歌被禁锢很长时间的语言模式,才能够将更加大众化的诗歌载体创作出来,才能使现代化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以及艺术特征得以见天日。

三、诗歌艺术乡土化

民族情感的承载来源于诗歌,千百年诗歌的传唱是对伟大民族最纯真的记忆,通过诗歌才能够获得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印象。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现是地域文化的回归。诗歌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风格的沉淀和情感的迸发。在诗歌创作中,每一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追求,我们将其视作是一种民族文化觉醒的原动力。新时期背景下,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形似逐渐向着特色乡土化方向转移,并且以群体的方式不断涌现着,如:锡林郭勒诗群、科尔沁诗群以及巴林诗群等。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打开的不仅是经济世界的大门,还有政治、文化等世界的大门,当世界文化侵入,蒙古诗人在创作中难免不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本民族的诗坛慢慢开始分化,有守旧派,也有先进派,当创作的环境逐渐变得宽松,诗人们审美的追求以及创作的对象就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旦文化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复苏便意味着传统诗歌创作体裁被打破,多样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奔腾而至,在大众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蒙古族诗人们反而倾向于回归乡土化,更思念那个梦中出现的地方。如:锡林郭勒诗群总是营造出草原中万马蹦腾的景象,朗诵诗歌我们仿佛能够呼吸到来自草原的空气,大部分的诗歌所展现的是游牧生活的惬意、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美丽的草原风光,策马奔腾的汉子,诸如:起来吧,我的诗歌;喂,天都亮了!起来吧!科尔沁诗群则喜欢用朴素的情感以及沉重的笔调来抒发游牧民族的苦难与无奈,描绘最多的是文化的伤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就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族诗坛而言,这是新的语言审美形式。熟读科尔沁风格能够了解到,诗歌中总是充斥着英雄情结、生活苦难以及农耕文化等色彩,这是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祭奠,是原始生活的崇拜,如:房间内的油灯下,满屋节日气氛,外面的爆竹声声,铁锅中炒米般的热闹。巴林诗群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对巴林经验以及文化进行描绘,诗歌中所显露的是巴林地域性风格,字里行间都表示着对蒙古族语言的喜爱、崇拜以及传统文化眷恋等情感,总之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世间美好事物的期许。如: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声音,没有污垢,没有尘土,出奇的洁白,是雪停了吗,望向天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