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的教学策略来看,在我国的广大教师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只要教师不将知识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直接说出来,尽量让学生说出来的,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适应学习。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很多教师将以师生对话形式出现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序列化地组织起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与基于讲解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相比,这种启发式课堂教学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学习知识。然而,启发式教学策略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的教学策略。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堂中,为了使师生对话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够使大部分学生依据在已有的知识或翻阅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当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时,这些问题必然会对部分优秀的和落后的学生不适合:优秀的学生认为提问太简单,不值得回答;落后的学生会觉得提问太难,不明白问题之间的关联和意义。即使对于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由于需要持续地集中注意跟随教师的思路,能够有效应答的也只是少数人。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实际上只动员了少数学生配合教师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还是被动地跟进,处于接受学习的状态。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或者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二,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第三,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反思和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交流经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机会。
显然,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并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首先,由于需要将问题分解得很细,每个问题的探究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启发式教学很难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完整的问题情境;其次,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很难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也不是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如何通过设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再次,在启发式教学中,由于结论是以水到渠成的方式铺垫而成的,学生获得或者理解结论的同时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表达和交流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
在自适应学习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对产生式条件的学习:(1)在具体的实例或问题情境中,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产生式的条件部分,引导学习者从给定的条件推出适当的动作或结论;(2)在实例中展现顺向推理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建立起简洁的程序产生式;(3)利用简单的再认和判断任务呈现产生式的条件线索,使学习者熟悉各种条件变式;(4)将产生式的条件以不同形式蕴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学习者能够敏感地再认这些条件线索。(作者单位:北京师大教育学院)
一、给学生自主启发的空间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启发、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牛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天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启发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启发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哭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牛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启发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启发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举一反三;教学要义;意蕴
中图分类号:CA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2)01-0040-02
举一反三,出自儒家典籍《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著作中蕴涵的优秀教学思想之一。该词沿袭至今,使用频率依然很高。在现代教学心理学视野下,化旧为新,重新审视举一反三的内涵,可以发现,举一反三与现代教学心理学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教学要义非常丰富。
一、从教育目标看,举一反三不单是教师教授方法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举”是条件,“反”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实现。举一反三强调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样才能使“学会学习”成为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即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钟启泉教授认为,“重建学习和学力的概念是基础教育课程转型的基本前提之一”。他把“学力”界定为“旨在培养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他把课程(学科)目标大体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兴趣、动机和态度;--是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三是技能;四是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钟先生将上述学力观比喻为冰山,他认为学力由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组成,浮出水面的是知识、技能;隐藏于水下但支撑浮出部分的是基础,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等。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上述两种学力的统一。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卢秋玲指出,当前学生在学力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概括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查找资料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等方面。诸多研究表明,学力研究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问题,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尽管我们不能说举一反三就是“先学后教”或“以学定教”,但举一反三至少包含了“学一教一学一教”的循环过程。学力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过程,而是学习者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意义生成的探究过程。可以说,举一反三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从学习的过程看,举一反三重视学习准备与学习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与交换系统,并通过研究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学习准备与学习反思是教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包括经验准备和心向准备,举一反三更多体现的是后者。一方面“愤”、“悱”状态,即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启发”的前提。另一方面,“不复也”则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与反馈,也可将其看做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条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心理学家认为,动机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良好的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具体的目标,并使学习唤醒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举一反三,也指明了学生学习反思的重要性。反。有“返”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一种连接,既指向过去所学,又指向未来活动。指向过去所学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进行探究。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的目的是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复”字的意义是指不重复,意即不用老的方法。即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而要改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这里也包含了教师的反思。因此,举一反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而且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甘民曾撰文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引而不发”――尽可能让学生自得,是孔子启发教学的首要宗旨与首选形式;“愤悱启发”――学生在自求自省后尚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由此产生了愤悱,教师以“举一隅”的方式答疑解难,是孔子启发教学的主要形式;“开而弗达”――学生出现愤悱后先予以启发,如果教师在启发后学生仍不能得之,也还是不能向他们机械灌输,而应循循善诱。不难看出,上述三种形式的反思必须在学的反思与教的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唯有主体的反思介入,才能体现出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三、从学习的内在机制看,举一反三包含了实现多种迁移的可能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对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通过迁移,使各种经验得以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反映在不同学习领域中,举一反三既是对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推知和运用,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往往是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使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迁移比比皆是。而这一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综合课程与学科等,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其次,反映在先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面,举一反三既有顺向迁移,也有逆向迁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产生影响。
最后,反映在不同水平或程度方面,举一反三既有横向迁移,也有纵向迁移。人们通常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举一可知其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等教育理念,较好地阐释了“由此及彼”思维方式,这里的迁移多指横向迁移;而《论语》中记载了两条实例则有力地反映了孔子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一是子贡在思考“贫者与富者的品性”时,通过老师指点,闪现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联想思维与创造精神,受到了老师的极力称许,赞扬他是一个“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思辨型人才。二是子夏在老师“绘事后素”的启发下,马上联想到“礼后呼”,这一超人的联想办和洞察力,赢得了孔子前所未有的赞叹:“启发我的是你上商(子夏名)啊!”可见,这里的迁移绝不是简单类推,而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纵向迁移。
四、从学习方式看。举一反三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迫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是对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演绎,其经典教学案例之一是由布鲁纳和数学家迪因斯设计的“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发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鲁纳把儿童看做是主动获得知识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其职责是设计和提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无论是“举一可知其三”,还是发现学习,都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涵。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去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五、从学习结果看,举一反三是获得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学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关注与研究更加深入。众多学者由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学习策略一般是指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人们普遍认为,学习策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它既是广义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此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对于有效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可能只是拥有了大量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却不一定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教学的长期效应与迁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举一反三作为学习策略获得的必要途径,其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训练,且主要体现在方法训练和意识训练两个方面。
关键词: “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 内涵 特征 价值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更着眼于科学启蒙,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素养为要务。然而在传统科学教育中,重知识轻结果、重灌输轻引导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关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幼儿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变关注结果为关注过程,变关注知识学习为关注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发展。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
内涵特征是指一种事物内在的显著特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它不以追求科学结论为第一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在科学启蒙教育中不在乎孩子最后得出的结果,而是注重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强调“去权威、去答案、去规则”,关注个体的经验建构。强调的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价值”、就是“结果”。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在教师的引发、支持和引导下,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主动探究以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幼儿科学活动开始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运用自身的感官去感知、探索、发现周围世界。例如幼儿在感知声音时,能过对不同材料(如易拉罐、瓷碗、响板)的敲击,发现怎么会有各种声音,不同的物体敲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再结合原有生活经验,分清乐意和噪音。他们结合经验进行思考,运用听、触摸、表达、分类等方法,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是幼儿真正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2)幼儿科学教育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3)幼儿科学教育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特征
“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特征就是“求真”、“解放”、“游戏”、“体验”。“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整个科学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它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性的东西;“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开放的科学探究。它是一种多元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一种“去权威、去答案、去规则”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和一切皆有可能。它强调去“有形结果”,留“无形结果”(即“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过程”就是“结果”,就是“价值”。对于幼儿来说,“去结果”式是一种最重要、最自然、最基本和有效的科学探究方式。
1.求真式情境创设注重激发兴趣
“求真式”策略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元指导策略。“求真”就是一种态度,追求真实的物体,在科学活动中真实的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一定要真实,真实的材料对幼儿的探究活动更有支持性和探究性。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幼儿可以完全动手参与的环境。幼儿只有在自己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对物质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兴趣,才能对材料有所发现和疑问。因此,教学目的应该巧妙地隐藏在材料之中,让科学探索环境做幼儿学习的指引,从而支撑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在教学实践、区域设置中要经常用有趣的现象吸引幼儿、或用开放式材料设置悬念、或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挑战性情境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这种新奇有趣的现象和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幼儿探索的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
2.解放式动手操作注重主动亲历
“解放式”策略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二元指导策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提供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材料,让孩子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学习,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乐做;提供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探究其中的秘密,激发学习的兴趣,解放孩子的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乐学。
科学活动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幼儿只有在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对物质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兴趣,才能对材料有所发现和疑问。例如在《香香葱》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自种植葱,观察比较各组种下的葱的生长情况,了解了葱的根须必须种在土中、葱需要“喝水”但不能过量、葱叶摘下后可以重新生长等。试想如果幼儿不能亲自动手,孩子们真的能明白种葱是怎么一回事吗?他们会主动观察葱的成长吗?科学探究的意义正在于幼儿动手动脑主动操作与体验的过程。因此,除了科学教学中的材料到位,科学区域的创设是意义重大,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兴趣需要等,创造丰富的科学区环境,满足并促进幼儿的探究愿望和能力。
3.游戏式探索创想注重自主学习
“游戏式”策略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三元指导策略。幼儿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幼儿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幼儿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游戏在探究式启蒙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探究、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是孩子建构、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老师通过巧妙设置游戏,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象。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4.体验式交流互动注重引导发现
“体验式”策略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四元指导策略。让幼儿从亲身感受中学习及领悟,强调幼儿“体验”本质就是“做中学”。所以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要重视各种探究对象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以此引发孩子积极的体验心理,在独立和合作的各类体验情景中,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幼儿自由表达质疑、讨论乃至天马行空般的联想。不仅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体验”过程具备发现和创造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教师强调设计的探究对象或探究情景都非常契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促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新的发展。体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因为同伴或老师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构新观点、新策略。“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构新观点、新策略”。“幼儿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他们更需要通过亲身的精力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需要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纲要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有集体的讨论也有小组活动,有老师与集体的对话也有老师与个体交流。师生互动贯穿在活动的整个过程。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对话,还包括对幼儿需要的满足和引领,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因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记录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和交流,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拉他们一把。在幼儿体验交流中教师应“注重时机”、“抓住问题”,从而“引导发现”。
[关键词]英语课堂 启发式教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甚至有时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强他们学习的决心与热情。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思想,是讲授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载体,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的法宝。通过对当今中学英语课堂的观察与实践,笔者对启发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要运用好直观的启发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活泼、有趣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又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们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教学,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好对比式的启发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对比式启发式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尤其是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这一方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当然,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途径是各种多样的,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并不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韩英。谈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黑龙江教报,2004,(2):103-10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启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96-01
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体系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从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往往非常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选取素材,构建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教学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 独立思考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随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不仅课程要求提高了,题目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生物实验众多,但有的学校条件有限,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坚持独立思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例如,在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教师仅进行讲解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农场,考虑如何配置各种生物才能保证农场的稳定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生物基础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想到食物链,通过各种简单的推理,最终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就会大大加深。让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思考,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2. 举一反三的原则
高中生物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既需要背诵概念,又需要对一些抽象推理和联想有很强的把握。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讲解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相关内容的时候,对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当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联系到各种物质的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最终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进一步拓展可以联想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说从一个点开始,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将有立体化的效果。举一反三,在生物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从最基本的生物基础知识到生物实验再到生物的探究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的机会。通常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实践环节,对于这类课外实践,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更多的生物现象。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如果不能加以实践辅助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各类生物组织样本。教师在采集的样品中,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最终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证明设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采集的材料富含哪种物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探索高中生物的奥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这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2)积极落实生物实验操作。高中生物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操作上,如果没有实验作为教学基础,那么生物教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高中生物实验作为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来展开,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检测”相关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将被安排亲自去做这样的实验,而这个教学内容也是生物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向试管中滴加2ml的样品溶液,当加入了1ml双缩脲试剂A后,将液体摇匀,再滴加3滴~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后就可以观察颜色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验证实验,将生物变化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消化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启发式教学模式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有要求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和教师调动学生情绪的水平有关。比如,在进行“DNA的结构”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对DNA这一非常抽象的概念,讲解起来非常费力。但是引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从教学模型开始讲述DNA的组成,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多种感官对学生进行刺激,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的疲惫感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