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音乐训导措施(精选30篇)

表演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有效的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开阔幼儿视野,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幼儿通过歌表演,体会到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幼儿园音乐教育方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方案,希望能帮到各位。

幼儿音乐教育 1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65-01

一、绪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早期音乐教育是开启幼儿智慧的一把金钥匙,音乐是人生巨大的快乐,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食粮,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说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音乐教学设备,师资待遇,这些关乎幼儿音乐教育一切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二、当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表演而忽略幼儿表现

由于受结果性评价的影响,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这就使得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过于片面化。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只是单纯的注重幼儿的唱歌与跳舞技巧,而恰巧忽略了对于幼儿乐感的培养。忽略了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调动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施展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注重学科而忽略整合工作

幼儿机械的模仿难以激发幼儿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兴趣,从而影响幼儿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对于音乐的题材,表演的动作等,很多教师直接复制,这样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效果不明显的。幼儿音乐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机械化,这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使幼儿一味的模仿,而无半点兴趣。

3.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对节奏感知

许多幼儿园在进行如何音乐教育时,过多地注重对幼儿音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育材料的掌握。对于幼儿音乐教育太过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的节奏感知,是由来已久的。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将音乐的技能传授给幼儿,而忽视和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并且,对于如何认识音乐,如何提升音乐审美,教师本身也存在着疑惑,这就使得对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做的不到位。

4.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呈现出枯燥的状态

大多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教的意识强,很少引导幼儿运用灵活的思维幼儿往往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从而失去自主创造的机会。由于我国幼儿教师的资质参差不齐,又没有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引入幼儿教学课堂,这就导致了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呈现出枯燥的状态。

三、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有效性思考

1.情感教育

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工作者要用善良的,美好,温暖的,正面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并且时刻关注幼儿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为幼儿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氛围,使幼儿的身心得到陶冶。只有用真诚的心与心交流,才能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正面发展。才能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音乐氛围。

2.培养幼儿音乐能力

长期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不仅仅可以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还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只有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出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学习音乐的欲望。

3.顺应幼儿发展规律

音乐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用心选择一些易于被幼儿接受的音乐曲目,在不同的情境出现不同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体育课时,选择快节奏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样的音乐选择是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如果幼儿教师将晦涩难懂的歌曲强加给幼儿,这将无法顺应幼儿发展的规律。

4.培养幼儿学习音乐兴趣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幼儿自主的求知积极性,只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欢,才能使幼儿很好的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非常重要。其实,在教学中,只有将幼儿的表现欲望调动出来,让幼儿在自创中,自我表现中得到了自信感,才会对音乐的学习有兴趣。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要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肢体与大脑一起运转。

5.注重对幼儿家长日常教育培训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与教育机构为孩子提供了音乐教育环境,而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认知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远远重要于对孩子音乐方面培养,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只有家长错误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幼儿的音乐教育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有利于幼儿的长足发展。

6.开展丰富多元的社会音乐活动

音乐的表现手法有许许多多种,因此音乐的教育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元的社会音乐活动,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领悟。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各界力量应该多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多举办社会音乐活动,使幼儿参与到社会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四、结语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的,具体的,有丰富情感的,在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个性个体。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以及种种需求都是需要教师敏锐洞察力感知,用细心去观察了解的。由于幼儿群体,因为社会、家庭环境影响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幼儿教师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出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致力于提高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也将不断变化着,对于幼儿教育的课题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枫。关于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讨论[M].南方出版社,2007,(1).

幼儿音乐教育 2

1.1锻炼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能获得丰富的资源,获得更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如某老师在和幼儿玩“丢手绢”的音乐教学游戏中,多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一个孩子总是不知道有人把手绢扔在了他的后面,这就是缺乏观察能力的表现。1.2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现代科学创新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没有想象力,也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现。音乐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常常用“假装”、“当做”等词语表示自己想象的东西,把自己或者手中的物体想象成自己在想象的事物,模仿想象的人物角色来支配自己的行为。1.3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游戏能让孩子们的活动变得有趣,变得更容易接受。比如:小班的孩子表演《头发、肩膀、膝盖、脚》,活动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请一组小朋友来表演游戏,边做游戏边唱歌,这样就能把歌曲更快更好地学会。1.4培养幼儿活泼快乐的情绪力。音乐教育的游戏化能让幼儿反复表现这些动作,可以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感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当孩子们在充满欢乐的游戏中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肢体语言,这样就能培养孩子们活泼快乐的情绪力。

2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操作要点

2.1动中有快乐。音乐游戏要根据学前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音乐游戏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节奏的律动性,用活动的节拍去激发幼儿动作,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自己动起来。比如,在《熊和小孩》这个音乐游戏中,在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提高了儿童唱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在游戏的过程中,渐渐地培养了幼儿活动的协调性与节奏感。2.2趣字数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把握一定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音乐的节奏、动作能够激发幼儿更多的兴趣参与音乐游戏。如音乐游戏《说唱脸谱》。简单的京剧唱腔幼儿能唱,加上锣鼓XXXX|XXX|XX0X|X--|,幼儿边念锣鼓边唱词,边创编各种京剧亮相的动作。2.3奇中有快乐。幼儿参与活动常常是好奇心的驱使。教师要促进幼儿对有趣事物的探究,教师要激励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探究,组织幼儿主动地去发现、思考、创作,使幼儿萌发对音乐活动的好奇心。2.4赛中有快乐。幼儿喜欢比赛,因为他们好胜。如果教师恰当地使用竞赛活动就能激发幼儿争做第一的潜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孩子们通过比赛知道了比赛的规则,也培养了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2.5创造中有快乐。在音乐游戏中,教师通常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编排动作,这就是利用幼儿喜欢动这个特点。游戏化的动作启发孩子们自己去创编,还要要求与其他人的动作不一样,这也满足幼儿喜欢创作的需求,也充分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2.6参与中有快乐。幼儿园集体活动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所以老师就要耐心地、有目的地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集体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而且能够学习到游戏活动的规则。幼儿参与集体活动,他们会乐不思蜀。

3使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3.1音乐活动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组织形式是很多的,包括歌唱、跳舞、打击,手段是综合性的。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配乐、情景表演等多种方式表现音乐活动的游戏化。3.2音乐活动内容选择的游戏性。音乐活动内容选择要具有游戏性,这能使音乐教育活动更加游戏性。比如,教师在教幼儿唱歌之前,可以采用开展一些小游戏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科学的发声练习,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用优美的声音来唱歌。3.3音乐活动中教学方法要游戏化。音乐活动中教学方法的游戏化需要执教者有很高的教学水平。例如,音乐游戏《夸家乡》的教学,孩子们在一边玩,一边游戏中学会了游戏,也学会唱歌。教师通过图示的示范,演示了游戏的玩法。让幼儿用轮流游戏的方法探究到音乐游戏的规则。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玩得很尽兴,而且他们把游戏的规则也深刻地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幼教工作者对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研究与探索,不仅改变了幼儿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还影响了教师的教育观。幼教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研究如何让音乐教育更好的游戏化,让游戏化音乐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王莹。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探析[J].山西教育(教学),2011.

[2]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组织[J].幼儿教育,张掖日报。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幼儿园音乐教育 3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

1.教学条件差。

幼儿园经济条件差是幼儿园教学水平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幼儿园环境条件简陋,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降低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乐器的缺失,导致音乐活动课死板呆滞,知识通过影像资料传播,使音乐活动课难以为幼儿带来快乐及美的享受。

2.忽略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及考虑一些孩子的特点制定的,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3.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1)幼儿园教师中老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只有部分人员受过正规的幼师培训,对幼儿音乐教学法了解甚少,新教师中有一部分为幼师毕业生,但大都是职业幼师班毕业的,专业基础素质较差,导致教学水平提高缓慢。(2)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最重要的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和享受,而非会唱几首歌,跳几支舞那样简单机械。(3)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二、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质量的对策

1.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进行音乐活动课的教学时候,应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激发兴趣,传授知识。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教幼儿跟着歌曲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这样循序渐进地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

2.创造良好的幼儿园音乐环境。

教师可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在固定的时间播放相应的歌曲。如,晨间锻炼后可在教室里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使儿童尽快平静下来,以利于接下的集体活动的有序进行。集体活动之后的游戏活动时间也可播放旋律简单明快、舒展悠扬的音乐、优秀儿童歌曲、童谣等作为背景音乐。音量不需太高,在儿童脑海中温柔盘旋的效果为最好。因为这样的丝丝缕缕飘来的旋律可以使儿童在游戏时心情更为放松、愉悦,而放松、愉悦的心情也可使儿童在游戏时因为玩具和伙伴发生纠纷的频率降低。午餐时间更应该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以增进儿童食欲,使儿童愉快、均匀地进食。

3.以幼儿为主体,让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1)听: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为了唱,因此要在听好的基础上唱。只有听好了才可能唱好、唱准。听,还可以分辨不同的情绪、音色,对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想象力都有帮助,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不仅可以听优秀的器乐曲,如《龟兔赛跑》《在钟表店里》等,还可以听他们熟悉的喇叭、火车、鸟叫、鸡叫、牧笛、雷声流水、钟声、风吹树叶声等,并鼓励他们多留神听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丰富他们对声音的感性经验。在听不同题材、体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音乐情绪与内容的关�

(2)唱:爱唱是孩子的天性。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所唱的歌曲,多为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植物花卉、自然现象、与生活相关的事物等。学唱前,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巧妙地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提高学唱兴趣和欲望。从一个人唱到集体唱,老师应积极引导孩子轻声唱,重在儿童应有的感情表达,并在唱的过程中,巧妙贯穿歌唱技巧,并用老师的范唱,启发、纠正音准、节奏上的错误。学唱过程,要注意放大学生的优点,在鼓励中减少失误,使整个过程生动而快乐。

(3)动:平时生活中的孩子多活泼好动、手舞足蹈,音乐教学过程要让他们多动,静静、正襟危坐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孩子们这种健康、愉快、随意、本能的肢体动作运用到歌唱过程中,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如歌唱过程可以随速度用拍手、拍腿、跺脚表现音乐中的强拍、弱拍、次强拍等;可以随音符的长短以走、跑、跳感受节奏;可以根据内容中的情节模仿生活中易于表现的动作;如打鼓、摇铃铛、吹号、摘果子、小鸟飞、骑马、洗手绢、点头、打舌、响指等,烘托效果,活跃气氛。这些动作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可与呼吸、心跳相结合,简单易行,且能与音乐的整体情绪协调一致,孩子兴致高,课堂气氛好。这种动,不要求所有动作整齐划一,只要能恰当表现音乐即可。

4.注重基础设施与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各类幼儿园首先要想方设法提供可供幼儿上好音乐课的教室。教室可布置具有示范与认知类的音乐挂图;安置可供幼儿形体、律动练习的把杆;有教学用的键盘乐器;有可供幼儿唱歌、唱游、律动、创编用的各种小道具及打击乐器,等等,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幼儿园音乐教育 4

一、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比如音乐感受能力、记忆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互有关联、相辅相成的。儿童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将促进音乐能力的发挥与发展。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激发音乐兴趣,应重点抓好以下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一是听声音。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来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时发出和谐、悦耳、具有一定规律和音高的音就称为音乐。听声音实际上就是听一种简单的音乐。如有意识地在幼儿身边发出声响,敲打拍摇各种发声玩具,儿童在声音刺激感染下,就会停止哭泣,进而手舞足蹈,咧嘴微笑。二是听节奏: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三是听乐曲:幼儿期如果听音乐的机会不被提供,儿童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音乐兴趣。只要坚持反复地选择一些内容健康、节奏明快、简短悦耳、且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童谣、儿歌等,他们就会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像学会运用语言一样地迷上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

其次是表演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扶志。主要从两方面训练:一是玩乐器:利用儿童对各种乐器(最好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的好奇心来辅导吸引儿童学习唱歌、练习音准、掌握音高、控制音准,培养毅力和表演兴趣。

4~6岁的儿童已有一定的综合和自制力,是开始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要先练准单音,逐步由乐句过渡到乐段,进而全曲。如儿童出现因单调而厌学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可改变训练形式,由于儿童有效注意力不能持久,每天宜多次练,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分钟至40分钟为适。二是玩音乐游戏:2至4岁的儿童已进入语言和游戏期,是音乐进入儿童的最佳时期。利用其爱唱、好跳、善模仿的特点,开展一些配有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二、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

幼儿音乐教育 5

1.1幼儿音乐教育的定义

幼儿音乐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音乐和旋律,启发未成年儿童(3~7岁未成年儿童)的思想感情和心智,使其逐步了解音乐基本知识,从而达到塑造人生个性的目的的过程[1]。

1.2幼儿音乐的教育现状以及研究现状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幼儿音乐教育一直都无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幼儿音乐事业的发展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正逐步恢复生机,但仍然缺乏足够的发展条件。一直以来,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研究专注于高校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就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上走在世界前列[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上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幼儿音乐教育遇到的问题

2.1教育教学模式陈旧

音乐教育的课堂模式仍然遵循“三部曲”,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3]。这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幼儿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强都要强于其他成长阶段,幼儿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完成理论上并没有完全理解的行为。幼儿的音乐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如果继续使用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将会使幼儿音乐教育背离其初衷。

2.2各种环境的缺乏

幼儿阶段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家庭氛围。一个有着良好音乐教育氛围的家庭和一个不具备这一氛围的家庭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巨大,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幼儿教育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

2.3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上充当着启蒙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并不乐观的是,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中师资队伍人才缺乏,教师整体音乐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不在重点之列所导致的。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幼儿音乐教育高质量的保证,我们的师资队伍急需提高整体素质,为我们的下一代开好头,带好路。

2.4相关学术研究团队不足,研究资料缺乏

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一直都缺乏专门的人才,从事这一研究的团队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人才的缺乏,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我们也很需要,没有研究创新就没有进步,研究团队和研究资料的缺乏使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始终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2.5教育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

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很多教材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幼儿的抵制心理,幼儿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兴趣和启发思想,并不是以知识学 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严重制约着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编订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新教材。

3解决问题的措施

3.1改革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教育部门可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由单一的教育模式发展成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实现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育部门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改革,如果成功则可以进行推广,反之则可以进行优化或调整且不影响教育大局。

3.2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家长的认知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对幼儿音乐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在面对幼儿音乐教育问题时都应给予大力支持,优先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在教育改革中着重解决幼儿音乐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学校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纽带,幼儿的绝大部分学习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学校环境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学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鼓励孩子对音乐的学习,这些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在促进三个环境的营造中,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例如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学校和幼儿家庭在公共场合进行主题为《关注幼儿音乐教育,关心下一代未来》演讲宣传活动,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上的密切配合,又能通过演讲的形式向听众传达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三个环境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宣传力和感染力。通过演讲和宣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认清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3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教师的整体音乐素质明显偏低,无法满足高质量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必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召集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方法而且可以加深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这样的聚会中还可以邀请幼儿及家长参与,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往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性格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应变能力。

3.4培养相关人才并编纂系统性资料

相关人才的缺失和资料缺乏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面相关学术机构的大力配合,集中力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资料的编纂。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在几所有相关研究经验的高校中设立研究站点或者进行课题研究,广泛地吸收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有利的人才知识资源进行研究。

3.5革新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的革新极为重要,教材可以让教师有章可依,让幼儿有法可寻。教材缺乏实用性不但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误导教师,使其使用错误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的不断革新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其所要接触的知识。在教材的革新中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幼儿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刻板的教材没有兴趣,我们便可以利用现在幼儿都很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兴趣激发。在教材中把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对话的形式进行传达,配合彩色插图就能到达预期的效果。

4结束语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6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它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启蒙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美,并得以健康成长,音乐教育在幼儿身心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意义;特点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幼儿在音乐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和知识、而其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基本素质。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儿童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儿童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字迹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和手段,掌握一些必要的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的总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外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以音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举世闻名的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经典感言是:"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都一事无成"。人的成长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环境越优越越能促进人的发展。

(1)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2)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作用

音乐是美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能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正确的审美观点,是培养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一般地说,幼儿通过艺术形象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最难忘的,而音乐正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直接地影响儿童的感情,帮助儿童在无意识中认识周围的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经验。幼儿园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轻打型音乐、音乐欣赏等。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幼儿音乐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基本理论为指导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

(2)寓教于乐也是幼儿教育的特点。音乐教育具有娱乐性特点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中,学的高兴,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生活愉快的,具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音乐活动之中,把"乐"作为幼儿进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而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得到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3)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是音乐教育又一特点

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愉悦的活动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的教育影响通常不像语言说教表达得那般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风化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感染熏陶的教育作用。所以,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的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经历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持久、更深刻。

总之,我们要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理念,从基础做起,抓好幼儿早期教育,促进家长关心和促进幼儿早期音乐的发展,促进幼儿早期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7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都很重视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音乐社团,并举办各式各样的学生音乐比赛活动,使我国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的局面。

1 课外音乐活动的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纳入正式课程,因此,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成为整个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重视。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各地区各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不断得到加强,规模和水平越来越高。各地中小学本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则,在广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音乐活动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艺会演、艺术节、合唱节、歌咏比赛等活动,使课外音乐活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1990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通知》之后,各地把歌咏活动作为中小学生最普及的音乐教育形式广泛开展起来,掀起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热潮。这些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规模之大,参加的单位和人数之多,内容和形式之丰富,都是以往所不及的,对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下午课后时间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文体活动,这无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普通高等学校的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也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展,并逐步形成了特色。其中,自1998年开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即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形式。如首都高校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组织下,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演出团体和北京大学生艺术团到各高校演出,仅1998年就演出近百场次,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交响乐、舞蹈、戏剧等高雅艺术的精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如首都高校举行的“交响音乐周”活动,配合演出组织的系列讲座、讨论会等,这些活动都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

组建各种学生音乐社团,是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水平的窗口。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建有歌咏队、舞蹈队、乐队等音乐社团,这些音乐社团不仅活跃了校园音乐生活,并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上,北京市金帆、银帆艺术团开全国之先河,组织起拥有数千名中小学生,设有交响乐、管乐、民族管弦乐、铜鼓乐、合唱、民族舞、芭蕾舞、东方舞、曲艺、杂技、京剧等数十个分团的音乐艺术社团,到学校、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慰问演出,与来访的国外学生音乐团体同台演出,并出访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广泛赞誉。多年来,金帆、银帆艺术团培养了一批批有审美素质的学生,影响了一批批欣赏高雅艺术的观众,成为首都中小学音乐教育靓丽的风景线,对全国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催化、指导和推进作用。其他城市也有不少组建了全市性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如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学生艺术团等,经常举行专场音乐会,同港澳地区或国外学生音乐社团进行交流演出,推动了学校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舞蹈团等学生音乐社团也纷纷建立起来。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各种形式、数量不等的音乐社团。这些学生音乐社团十分活跃,经常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丰富与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和促进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全国性学生音乐活动与比赛的举办

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为了推动中小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国家教委于199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歌咏比赛”。比赛以中小学校为参赛单位,采用录像评比的方式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进行,共有56个合唱节目获奖。为了倡导中小学校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活动,1994年国家教委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爱祖国、爱老师”歌咏比赛。这次比赛规定了男生人数在全队中的比例要求,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歌咏活动。歌咏比赛把歌咏活动与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课内外音乐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于1997年至1998年举行。会演突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加强导向,重在普及,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会演经历了组织征歌与推荐优秀歌曲、各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和组织节目评审与调演三个阶段,共评选出声乐、舞蹈、器乐优秀节目252个。组委会从获奖节目中选出57个节目进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一亿中小学生参与了这次会演,这种规模空前的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又分别在北京和深圳主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为了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音乐文化素质,1996年国家教委与广电部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节目按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场进行比赛,按普通院校、艺术师范、艺术专业三个组进行了评奖,共有73个节目获得奖励。会演节目突出了大学生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这次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教育部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参与了这次活动,评选出168个节目进京演出,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大学生艺术节。1999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这是继“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之后举办的规模更大、参加学生更多、水平更高的全国性大学生艺术盛会。艺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为省市和学校活动阶段;第二阶段为评选优秀节目和举行颁奖晚会阶段。据统计,全国一千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参加了艺术节活动,共报送音乐、舞蹈、戏剧等录像节目873个,有些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的举办,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一次盛会,它标志着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十五、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加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音乐教育科研形势喜人,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美育研究室。为了适应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1989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美育研究室。美育研究室成立以来,就美育和学校音乐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专门的研讨,并受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委托,组织了学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系统性课题研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中央教科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3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其职责是:研究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及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制定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研规划,并组织全国的研究力量加以实施;开展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研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有关培训工作。该中心成立后,组织、承办了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方面的活动。

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艺术教育学科规划组。为适应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要求,1996年,第三届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决定增设体育、卫生、美育学科规划组。周荫昌任组长,邓树勋、王安国任副组长。规划组成立后,加强了学校美育、艺术教育科研的规划工作,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宏观部署,并审定了有关艺术教育的各类研究课题项目。

2 全国性学校音乐教育科研项目及其成果

从“七五”开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了少数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八五”、“九五”期间逐步有所增加,至“十五”期间,全国性的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科研课题项目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列入全国教育科学重点或规划研究课题的项目主要有:魏传义的“艺术教育学”,刘兆吉的“美育心理学”,武兆令的“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普通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史研究”,屠美如的“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张道一的“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推广及其对策研究”,杜晓十的“多媒体电脑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曾繁仁的“美育思想史研究”,仇春霖的“大学美育学”,赵伶俐的“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和“文理艺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陶诚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钢琴与伴奏课程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王懿颖的“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檀传宝的“美育与德育关系研究”,方淑玲的“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的关系研究”,王耀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刘沛的“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度研究及学生主体参与型综合艺术课程实验”,许晨有的“面向农村,培养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的改革实验与研究”,肖凤翔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肖黎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教学特殊性、规范性的系统研究”,周荫昌的“学校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谢世山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吴斌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尹爱青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康建东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姜荣根的“小学审美教育评估标准研究与实践”,彭吉象的“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张援的“信息科学技术在学校艺术教育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白天佑的“中国大成美育实验与研究”,崔宁的“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及其对青少年的大脑结构、情感思维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机制”等。在上述课题研究中,产生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对古今中外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现已出版16部著作:《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文选(1840~1949)》(俞玉滋、张援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1840~1949)》(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1990)》(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集(1949~1995)》(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姚思源主编)、《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编著)、《苏联音乐教育》(魏煌、侯绵虹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主编)、《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等。上述成果是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工程,形成了这一领域目前最为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集成,填补了音乐教育科研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为学校美育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全国优秀音乐教育论文评选

为了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国家教委(教育部)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1993年举办的首届论文评选共有近千篇音乐教育论文参评,其中148篇获奖,许卓娅的《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但昭立、熊学琴的《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潜能测验方案的设计及运用可行性论证》,金亚文的《音乐教学审美化研究》,周洁嫦、邬德光的《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等8篇论文分别获得师范组和中小学组一等奖。这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论文评选活动,反映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的提高,促进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1997年举办的第二届论文评选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主要论题,共

有一千五百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28篇获奖。2000年举办的第三届论文评选以“音乐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论题,共有两千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97篇获奖。2003年和2006年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论文评选均以“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为主要论题,参评和获奖的论文较之前几届均有所增加。随着论文评比次数的增多,参加这项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逐届提高。参评论文紧紧围绕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中心主题,内容涉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师资培养与培训、音乐教研管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过对音乐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而所起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在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能够从宏观或微观各个不同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与提升,研究与探索出许多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一批宝贵财富。

4 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二百篇左右论述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儿童音乐》以及其他音乐或教育类杂志上发表。同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出版著作也越来越多,例如:《迎接美育的春天》(李凌、赵'讽主编)、《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晓其主编)、《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著)、《音乐美育》(徐希茅等著)、《元素性音乐教育》(秦德祥编著)、《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吴跃跃著)、《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管建华著)、《音乐教育论》(郭声健著)、《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李德隆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宋光著)、《音乐心育艺术》(龙亚君主编)、《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音乐微格教学法》(郁正民主编)、《音乐教学论》(尹红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尹爱青主编)、《音乐教育教学经验》(章连启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吴文漪著)、《音乐教学技能》(袁善琦著)、《幼儿音乐教育》(李晋瑗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吴锐淼主编)、《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刘沛著)、《音乐素质训练: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左玲玲著)、《学校艺术教育史》(杨力、宋尽贤主编)、《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著)、《音乐教育史研究》(马东风著)等。上述著作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远不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全部,从这一侧面充分反映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科研的发展与进步,

十六、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迅速传入国内,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外界对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增加了了解与合作,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具有国际视野的背景下更好地向前发展。

1 国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的学习与借鉴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在德国研修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对其所创造的闻名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他的推荐下,我国有关方面于1986年至1995年间分别在北京、上海、开封等地多次举办“奥尔夫教学法讲习班”,邀请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的专家为我国音乐教师系统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些培训班,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首次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方法,对改善和丰富音乐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多次派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到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考察和学习,尤其是1988年选派了杨力、李妲娜、丁振华、郁文武、马慧玲、匡惠、朱咏北等主管部门行政领导和专家学者赴奥地利奥尔夫学院进行考察和交流,对于更好地了解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更广泛地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借鉴这些方法,以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期,国际音乐教育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教学法也先后被引入国内,例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美国的曼哈顿音乐课程等。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种教学法的培训班、讲习班,组织去有关国家进行学习考察,在报刊上发表实践国外教学法体会的文章,由此出现了一个学习研究国外音乐教学方法的热潮。198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奥尔夫学会,1991年成立了中国柯达伊学会。两个学会都与国际同类学会组织建立了业务联�

2 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界同国外音乐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有关方面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赴国外考查音乐教育,开展国际间音乐教育人士的互访交流活动。198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中国美国艺术教育交流会”,总结了两国六年来在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交流情况。同年,赵、李晋媛等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18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1991年姚思源出席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世界音乐教育会议”,并宣读了论文。1991年至1992年李凌、李妲娜考察了美国9个城市的音乐教育并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在北京举办了“中美两国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作了关于美国“零点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围绕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广泛交流。同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长高蔌保治还来华进行了讲学。1995年我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分别出席了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纪念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活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考察音乐教育,从2000年以吴斌为团长、各省市音乐教研员为成员的

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考察德国和奥地利的学校音乐教育,到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成六十多人的代表团出席“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专业性与代表性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加强中外合作,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及音乐教育改革,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中小学还开展了“中澳音乐教育合作实验”项目,加强了两国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了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合作主办了“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音乐教育会议。论坛围绕着“音乐教育研究与政策发展”这一国际音乐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加深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增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界与国际音乐教育界的了解和交流,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10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闻会在北京召开,宣布了以“和谐与世界的未来”为主题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7~8月在中国北京等六个城市举行。这不仅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面貌的历史机遇,更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向世界学习的一次重要机会,必将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巨大发展而振奋,为学校音乐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这30年的路程,无疑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十分精彩和最为重要的篇章。

在回顾与总结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经验和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和困难,例如对美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还需加强,学校音乐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我国农村与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西部与沿海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距。此外,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中,仍有许多需要提高认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诸如克服专业音乐院校对师范音乐教育的影响,坚持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尽快培养出适合音乐新课程的新型师资等等。而在职音乐教育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仍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其长效化。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力军――音乐教师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克服音乐教学的盲目性,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放眼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前程光明、引人奋进。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

幼儿园音乐教育 8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亲近音乐的先天优势,采取学唱音乐歌曲、开展音乐游戏、倾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春风化雨般感化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9

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虽然早已为人们关注过,并在有些专著中作了章节性的阐述,但是,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其新颖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开拓意义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课题命名上的“科学”二字的定位,既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又赋予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定位,不仅体现了与一般方法论的区别,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学术追求。当这一主导动机通过研究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赋予专著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周密的系统安排,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的内容表述。例如作者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的六大基本原则虽然具有较多的学术共性,但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经过筛选重组运用于此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论,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颇具匠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无论是在选题的视角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成果内容上,都倾注着作者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执着追求,所以全书新意盎然,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内容翔实。在这部长达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本课题的意义任务、原则、过程到多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述,有简有繁,重点突出,将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环节的研讨上,很难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诸如本书把“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专门列为一节,从研究课题的确定、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做出结论,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过程。再如实验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者为数不多。而本书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不仅全面论述了实验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而且以较多的篇幅列举了实验研究的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理论的阐述。当然,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附录”篇幅过大,这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当我们以质疑的心态审视这六部分附件时,则感到它们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或是指导文件,或是成果目录,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和学习,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它们与“文本”融为一册,既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给实践的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实践的操作出发,在进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理论的归纳和升华,其研究成果必须回归到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则,否则它的研究就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不仅是音乐教育研究实践的理论提升,而且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论证。一些精彩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书各个章节,是实例,也是示例,既论证了相应方法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给读者实践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是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心和焦心的难题,应该说写不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将《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性地细致阐述,从论文的结构、格式到论文的选题、类型,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这些对于徘徊于音乐教育研究大门内外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其实用性必将转化为音乐教育科研的生产力。而这些侧重于应用性的章节的加入,也丰富和完整了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构建。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既然是填补音乐教育方法论空白的专著,也就未必完美无缺。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不能“一步到位”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音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本专著而言,广征博采了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并结合音乐教育的实践而应用,无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是音乐教育有自身显著的审美特征,那么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不是还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呢?还有,音乐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它不仅包容了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大体系,而且还存在着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等诸多门类。本书举例主要限定于国民(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学校音乐教育,这确实是音乐教育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由此而产生的逻辑矛盾是否需要在内容等方面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呢?

幼儿园音乐教育 10

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幼儿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民族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教育当中的关键环节。早在商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初露头角。西周时期则出现初具规模的音乐教学体系。西周的统治者给予了乐教很高的地位——将乐教称作“国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孔子在内的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均特别十分注重音乐的教育。他们认为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的一个关键环节,乐教能够将人培� 但是自公元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大量的进入我国,与此同时西方鼓吹的“欧洲中心论”也随之变成我国民众的普遍想法,再加上受客观条件限制,我国民众普遍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还缺少更深层次的认识。以上的种种因素,让我国民族音乐日益消沉。在教学中难以寻找的教学需要的民族音乐教材,而适合幼儿的教材更是无从寻觅。正因为如此,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的当代中国,我们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要加强幼儿的民族审美观的树立,用音乐的方式增强幼儿的民族精神。学习我国的名族音乐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音乐教育应当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二、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音乐体现出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对其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全面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实施美育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教育途径其情感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应对我国民间音乐艺术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出各地艺术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能够拓展儿童的视野,陶冶儿童的情操,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对儿童的情感进行丰富。

三、开展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音乐教师在整体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能否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并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规定,高等音乐院校中须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同时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应对全国各地有代表性、影响性的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本土音乐的传播也要给予重视。为了培养能够将民间音乐真正带入幼儿园音乐课堂的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民间音乐的内容,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二)提高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音乐通过从听觉上以节奏、旋律等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并对人的情感进行丰富和影响。提高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应首先从培养其听觉能力入手,通过让儿童感知音乐的美形成旋律感,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我国各地的民间音乐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教师通过带领儿童对音乐节奏进行学习和模仿,随着音乐打拍子能够培养儿童的感知力,在儿童逐渐熟悉民间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将欣赏民间音乐作为教育起点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各地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发展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广大音乐教育者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就是音乐教育的最好资源,儿童通过对民间音乐进行欣赏和学习能够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经验。著名幼儿音乐教育家铃木在其“天才教育”理论中提出世界的音乐就是具有各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

(四)充分发挥本地民间音乐资源的作用

民间音乐并不只是体现出其自身单一的音乐知识,对民间文化底蕴、风俗人情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具有艺术本质性的意义。民间音乐资源体现出的民间文化有助于儿童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尽行理解和认识,民间音乐具有的人文价值相对于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更具意义。广大教育者通过研究发现,将民间音乐带入幼儿园音乐课堂是最好的素材,本地音乐具有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包括其使用的方言等本土性文化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使得儿童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联系到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各方面,反之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儿童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积极利用民间本土音乐的特点,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音乐特色,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儿童进行教育,例如湖南民歌《浏阳河》等。

四、结束语

幼儿园音乐教育 11

一、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提高幼儿艺术审美能力

作为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对于孩子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更深入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形式过于强调孩子演唱能力的提升,对于音乐学科本身的其他教育作用几乎完全忽视,也无法很好的发挥音乐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在这样的音乐教学环节下,孩子的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不利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基于此,通过开展音乐活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吸引孩子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与接受能力。

(二)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当前的人才需求形势较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艺术能力的培养,这种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形势。因此,创新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育模式,提升和激发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顺应了时展的形式,使当代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好的契合了社会人才的需求形势,从而使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教学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促进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主体导入原则

开展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学,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导入原则,强化教学的生活化。很多幼儿园音乐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时候,不注重教学代入感,对于孩子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效率不高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场景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突出设计的时效性,做到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真正提升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度与代入感,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

(二)坚持生本理念原则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过程中,幼教老师必须坚持生本理念原则,突出活动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幼教老师一味追求活动模式和活动形式的新奇,忽视了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表面上活动十分热闹,但是缺乏精神内核。很多教学活动都沦为形式,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直接提升孩子的音乐水平,制约了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幼教老师必须以提高孩子能力为第一目的,将生活化模式作为工具,提升孩子音乐水平。

三、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音乐戏剧教育

生活化音乐戏剧就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目标在于教师与幼儿一起在编戏、排戏、演戏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生活化戏剧活动向教师、幼儿提供创作思路,倡导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创造的教育理念,保护并鼓励幼儿充分展现戏剧天资。幼教音乐老师在开展音乐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化话剧把孩子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学习的参与度和代入感,让孩子融入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孩子对于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热爱程度。在创设音乐活动生活化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活动设计,优化活动结构,引入多种幼儿音乐教学元素,可以通过歌剧、演唱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音乐活动实际效果,激发孩子的学习活力。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生活化教学

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活动过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思维,要积极导入多种教育要素,运用多样教学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代教学设备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得到了?V泛的应用。在开展幼儿园音乐生活化教学过程当中,要提升游戏性与趣味性,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名师的音乐课程视频,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展示,孩子可以在互动中提升学习体验,强化自身感受。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减轻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进而提升孩子音乐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将自己的音乐才能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实现音乐活动目标,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12

这里所说的音乐感受主要指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感�

1.通过环境的丰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与文学、美术等艺术不同,通过声音将情感与观念传达出来。幼儿音乐教育重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音乐情境,使音乐感觉与音乐知觉得到促进,不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音乐形象的建立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想法也会不同。借助“联觉”,与幼儿的自身经验相结合,对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其他感官的审美感受,使视觉受到一定的刺激,为幼儿创建不同的音乐氛围,促进幼儿不同音乐感的产生。

2.通过感官的调动对不同音乐形象进行感受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表现与其他感观不同,通过味道、形状等去表现,对音乐进行更好的理解。在进行幼儿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调动不同感官参与到音乐感受中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音乐,体会不同音乐的节奏、力量以及速度,通过身体动作将不同形式的音乐表现出来。“联觉”本身就是集多种感官的参与,将各种感官集合在一起进行共同体验的过程。通过不同感官的参与,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想象力也得到了激发。

二、对幼儿理解音乐的作用

理解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音乐升华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音乐节奏、旋律、节拍等表现手法的理解,深刻感知音乐作品的魅力。

1.通过对整体的注重使幼儿的审美经验得到丰富

作为一种符号,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在理解歌词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理解音乐的情绪,比方说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的缓慢、沉重联想到一些诸如大象、老虎或者青蛙、小兔等动物;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理解稍微复杂一些的歌词,比方说在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音乐减弱减慢就表示娃娃要睡着了。通过借助“联觉”,幼儿的动觉、视觉等得到形象的结合,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音乐的整体进行感知,对音乐语言中的变化表现在感官的变化中,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情感。

2.通过情感的激发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得到内化

作为一种事物引起的体验,情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幼儿时期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受到社交范围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开始逐渐丰富,情感性较强的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借助“联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幼儿的情感与他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感官表达一定的感情,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其早期音乐能力的开发阶段对系统音乐教育的依赖比较多,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同时也是幼儿成长环境的结果。幼儿的年龄阶段不同,对外界的认知也存在不同,所以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存在不同。音乐意识不应该只是一种情感艺术或者感官艺术,而应该一种融合这些方面的特点的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借助“联觉”,与幼儿的语言、身体动作等结合,表达出个性化的形象。

幼儿园音乐教育 13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表现;实践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表现

音乐教育活动的潜移默化有利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还能对其他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的教育活动来源于日常生活

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学习活动中,可以随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如在游戏的时候、阅读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和睡觉的时候都可以随机且灵活地参与并融入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中去。通过各式各样的优美音乐,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和欣赏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二)融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教育

融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活动是渗透、整合于幼儿园背景主题中的一种集体性音乐活动。这种音乐活动常常是隐性的,并且是与美术、数学、语言等学科领域蕴含于同一主题之下的,它是以主题内容的线索形式呈现的。在发展孩子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大胆进行口语表述、丰富孩子词汇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音乐的一些要素有意识地融合于这些活动中去,如在孩子进行学习数数等相关活动形式时就可以辅助一定的音乐教育方式,如学唱《数数歌》来协助孩子学习数字;又如当孩子通过美术的表现手法,透过联想、想象来创作绘画来展现主题内容时,富有无穷想象空间的音乐元素便可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音乐教育

游戏是通往孩子学习之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恰当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孩子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进行生活化音乐教育,就是将游戏环节引入到孩子的音乐教学和教育当中,改变传统教育中理性、枯燥的说教方式。如有关角色变换的游戏,孩子运用平时在耳濡目染的音乐教育内容进行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也必不可少地加入自己个性化的即兴创作,于是音乐便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鲜活,孩子也在音乐氛围下成长。孩子可以在老师预设的区域活动环境中自愿地选择加入特定的游戏活樱利用提供的有关乐器、鼓架等相关道具,自发地进行探索式的音乐活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目的是通过渗透于生活中的音乐引导孩子去发现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喜欢并感受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增加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主动参加喜欢的艺术活动,增加孩子对艺术的敏感度。在孩子参加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而又实用的艺术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艺术表达能力。渗透式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自己的情感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活动。在音乐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让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能够尊重、欣赏和接纳别人的作品。

(一)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优美的音乐旋律,不仅能给人带来好的音乐享受,还能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于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注重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时应把他们的所感、所知、所听与孩子的生活规律教育紧密相连,使得孩子在活动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孩子在任何活动环节中都有音乐的陪伴,从而通过借助音乐的教育方式把音乐化的语言与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而为孩子营造一个欢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通过变化的音乐节奏,培养孩子的生活方式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孕育音乐。教师应用不同的音乐节奏,促使孩子感受和学习音乐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内容,通过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通过情绪的变化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丰富的音乐节奏里健康成长。进行活动时教师选择的音乐应具有多样性,如在进行集体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放一些节奏平稳且轻快的音乐,这样既能够引导孩子感受到活动的紧张情绪,又不至于让他们表现得十分慌乱。

(三)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合理安排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动静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配合不同种类的音乐,对于音乐类型的择取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当早晨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踏着朝阳迈进学校的时候,就需要播放欢快悦耳的音乐。伴随清晨美妙的乐曲,孩子因上学要跟亲人分别时而感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便会很快得到调整。所以,恰当合适的音乐对孩子的心情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他们迅速开始当天的活动。其次,当带领孩子进餐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抒情、韵律优美的音乐, 再者,当孩子午睡休息时则需选择柔和缓慢的曲子以放松孩子的心情,舒缓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内尽快入眠。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自然的音乐元素,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可以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现象以及人们丰富的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除了自然界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音响的碰撞:风吹窗帘的声音、轻轻走路和讲话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以及马路上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这些生活中声音都是孩子的音乐倾听对象。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幼儿生活当中可以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去主动聆听这些声响,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以及音色的不同,并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声音模仿,丰富孩子对声音的各种感知体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提高孩子丰富细腻的表达能力。

自生命诞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处在与世界的交往之中,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生生相惜,生命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历程。在生命之初,幼儿便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追求未知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激情。在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的生命价值,让生活化的音乐进入幼儿的世界,使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音乐教育 14

关键词:民间音乐;环境;兴趣;形式

民间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间艺术教育中,音乐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艺术的情操,促进他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实践活动,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粗浅观点。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种种环境,让他们能在这种种环境里直接去学习生活、学习做人。”由此可以看出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去看、去听、去摸、去感知,使他们获得的物体直观、形象、具体,印象会更深刻,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愿望。因此,我创设了一个“民间音乐特色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小乐器(小鼓、笛子、小镲、连厢棒等)、民间服饰(自制新疆帽、水乡服饰、自制蒙古帽等)、扇子以及半成品材料等,随时向幼儿开放,尽情地让幼儿玩。利用各种时间我让幼儿欣赏一些民间音乐,让幼儿去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美,向幼儿介绍一些民间舞蹈、民间乐器,使幼儿感受祖国文化艺术的丰富,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营造教学氛围,渗透民间音乐于一日活动中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设计了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在来园活动中,我选取了一些旋律优美、又富有民间特色的乐曲进行播放,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感受民间音乐;在幼儿游戏、进餐、起床后的律动、离园等活动环节播放各种民间音乐,使班级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民间音乐的氛围,让幼儿一进入班级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间音乐气息,从而产生愉悦、热情,饱满的情绪,来迎接美好的一天。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下,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民间音乐

在民间音乐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感,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为此,我们采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图谱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让它们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幼儿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有限,且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化虚为实,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充分感知民族民间音乐美,理解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美,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想象力。

2.图谱教学

图谱是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所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学图像。它能形象、直观地使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如,抒情的歌曲,需要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等方式表现图谱。如,三角形、五角星、圆形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图谱,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更乐于接受。

3.游戏教学

幼儿音乐教育 15

1.1丰富幼儿的情感,充分激发兴趣

幼儿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缓解心理紧张的情绪。不同节奏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欢快动感的音乐可以让幼儿振奋舞动起来,悦耳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幼儿平静先来。因此,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全面的丰富幼儿的表达情感。与此同时,音乐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体验,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及他们的注意力。

1.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

幼儿教师通过应用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感受能力,在音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可以无拘无束的展开无限想象,可以用动作跳出音乐的节奏,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音乐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养成良好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同时,音乐还能不断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音乐中孩子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行动能力。

1.3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孩子乐观开朗的美好性格。音乐会不断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在音乐中孩子既能感受到快乐,又能受到音乐艺术的体验,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1让音乐常伴幼儿的教学生活

音乐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浅析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实践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陈巧琴丰富情感。幼儿教师在组织各种活动中,都可以加上不同情绪音乐的融入,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其全身心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放些律动感较强的音乐,让幼儿能欢快跳动起来,并在他们身边准备各种安全的道具,例如:小乐器、彩条、纱裙、草帽等等,让他们充分利用身边的道具,熟悉周围的环境,最大化的满足他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孩子就餐时,教师可以放一些舒缓安静的音乐,让他们有秩序的进行就餐吃饭,不在吃饭过程中大吵大脑,同时抒情轻缓的音乐能助于孩子的午睡。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的音乐去指挥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音乐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音乐常常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他们就能潜移默化的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2.2在音乐中加入舞蹈教学,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

幼儿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在音乐节奏中用动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在早期阶段往往都是被动的存在着,需要大人带动他们去接受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事物,音乐舞蹈可以有效的陶冶他们的情操,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旋律,编出朗朗上口的各种儿歌,让孩子边唱边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跳出各种动作、手势。也可以让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孩子自己的合作能力,将动手能力强的小孩分为一组,让他们合作创造出各种动作,再让其他小孩进行模仿表现出来。

2.3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音乐

幼儿时期,孩子在接受事物时往往带有情绪性,他们对于各种声响以及色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中要多多融入音乐,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发挥出音乐教学的最大作用。比如,教师在上画画课时,要叫孩子画出可爱的兔子,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有关兔子的欢快音乐,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出来,让孩子在音乐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心目中兔子的形象,可以是安静趴着的,可以是欢快跳跃着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体验。

幼儿音乐教育 16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准确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幼儿音乐教育 17

1 音乐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作为一种交互性艺术形式,音乐的存在点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说一幅好的画作能让人的内心细细的品味,那么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就能够让人的心灵缓缓的振荡。幼儿是一个人一生大脑发育的最高峰期,在这一时段,幼儿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与模仿能力。我们要用音乐这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帮助孩子在情感、心理、智力上更好的发展。

1.1 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商、情商更好的发展

智力能力与大脑的发育程度紧密联系。笼统地说,大脑的神经系统越发达,人的智商就越高。音乐作为一种规律振动的声波,被人的“生物节奏”所喜爱,在音乐的刺激下,大脑的神经系统的轴突、树突更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程度更紧密。由此看来,音乐对于促进大脑发育有重要作用。情商影响人的性格。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有没有毅力、意志力、有没有自信心等,都是情商中的重要因素。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娱乐的工具,也是心灵疗伤的一剂良方。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的品质养成,情感丰富程度,审美能力都有了提高。实验表明,学习音乐的孩子,普遍较为活泼开朗,也能很快的去接受新事物。

1.2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各方面综合发展

音乐教育只是一种促进幼儿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仅仅为了让孩子掌握一种乐器而已。通过音乐教育,给予幼儿一个身心同步发展的机会。通过唱歌内容、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教学方法,给幼儿创造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在兴趣引导的作用下,促使孩子乐在其中并广泛地联想与思考,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与心理的完善。可以说,音乐教育给幼儿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既有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又有语言能力、听力、表现力的锻炼,还有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如果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再进行文化性、常识性教育就容易得多。

2 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常识性和文学性的知识讲授。这是由音乐的独特性和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在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不能仅仅注重对孩子乐器演奏能力和声音表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种态度反而是舍本逐末。应该放在对孩子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熏陶上。这样,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总体来说,幼儿的音乐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幼儿的音乐教育必须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相符合。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时刻考虑到幼儿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采取晦涩难懂的教学形式。抓住孩子的喜好,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知识性、欣赏性、品德性要有机结合。我们在欣赏一首乐曲的同时,可以达到减轻生活压力,舒缓身心的目的。我们也可以从歌曲的得到激励和勇气。幼儿的音乐教育,在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同时,还要有知识性。即:我们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既要给孩子美的欣赏,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人格,又要给孩子传授一定的乐器、乐理知识,还要通过歌词内容、游戏活动等方式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以一首老歌《一分钱》为例,孩子在学会这首歌的时候,也明白了拾金不昧的道理。孩子学会《小人书》,也就懂得了自己的课本被划破,弄脏后,“小人书”是会哭的,也就会养成了爱护课本的习惯。

三、幼儿的音乐教育寓教于乐。音乐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天生的,学与玩相结合,也只有在音乐教育中能做到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把音乐当成一种负担,反而会很享受这种过程。这种玩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使孩子接受知识。教师应该利用音乐教育这种特点,把课堂搞活,把孩子的性质带动起来。如果仅仅是乐理的讲授或者一首歌反复的练唱,即便本来很轻松的内容也变得枯燥。

四、音乐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像直白的知识那样直观,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在一段时间看不出效果,实际上,高雅艺术性素养已经扎根孩子的心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重要的感知。也许,某一些文化知识可能忘记,但是自身形成的感知,却不可能消失。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只注重看得见的东西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感染。

3 学校、家庭、社会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起的作用

幼儿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任务。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老师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社会氛围的感染。因此我们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体系。

3.1 学校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把技能教学为主转变为素质� 不一定要用统一的集体授课方式,还可以采用灵活的小组授课,互助学习。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采取针对性教学。教师应该细致的观察每个孩子对于音乐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能力,随时的调整授课方式,切实的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落后的孩子,不要轻易的批评而是加以鼓励和引导,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鼓励孩子适当的表现自己,通过对音乐的演唱,乐器的演奏展现自己的魅力,同时提升自身对于音乐的自信心。 只有是每个孩子都保持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才算成功。

3.2家庭教育

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态度,把功利教育变为审美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音乐的目的只是为了孩子成为特长生。而这一类的一技之长,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而是为了在中考、高考中加分。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为了孩子素质的真正提高,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自然选择,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毕竟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是少数,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艺术家。 做父母的应该顺其自然,不要给孩子定下硬性的过高的目标,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家庭音乐。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大人听的孩子不一定喜欢,而且,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必须有针对性,那些流行歌器。摇滚歌曲等,是没有教育意义的。音乐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有游戏性和趣味性,简单易懂又不失高雅,积极向上给孩子良好的引导。父母也要加深自己的音乐修养。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在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天赋一定能够全方位的拓展。

3.3社会教育

首先,社会要为孩子创造学习的素材。不断丰富和提升教育教学手段。音乐创作者要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作品。说实话我们现在对于此方面的工作还有欠缺,幼儿专属的歌曲数量太少而且太老。孩子们哼唱着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曲调,不能不说是这个社会的无奈。创作幼儿歌曲,经济利益不明显,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参与这项行业。这就需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调动社会资源,使得幼儿词曲创作得到更多的支持。其次,媒体要树立良好的楷模。儿童是模仿能力最强而判断能力最差的时期。电视等媒体播出什么,孩子就学什么。我们虽然有专属的儿童频道,但是适合播放的资源并不多,而且播放内容向着娱乐化、商业化发展,本来很好的儿童节目弄得不伦不类。孩子看不懂,大人不喜欢。媒体必须履行起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

4 如何组织幼儿的音乐教育

4.1集体性教学与单独性辅导

总的来说,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实在幼儿园完成的。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大多是集体性活动,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只有在集体活动中,孩子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天赋的、进度落后的孩子针对性辅导。随时跟家长沟通,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对有天赋的孩子进行专业性辅导。

4.2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比较综合,类似于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唱歌、跳舞、声乐、游戏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施音乐教案编排上,要注意这些内容,使得各种元素有机结合,丰富课堂内容,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投入进去。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大量运用多媒体、道具、乐器参与教学,给予孩子全面的感知。通过音乐剧,舞蹈,歌咏演唱等活动形式,牢牢抓住孩子的关注度,保证孩子的参与度。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音乐的引导功能,才能促使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4.3注意教学的层次性

幼儿的音乐教育要按步展开,先易后难,层层进行。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连接。教师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段,采用若干独立的教材,安排好学习强度和难易程度,将不同的教学活动统筹管理好。采用预知学习方法指导音乐教学活动。教师随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多启发,多提问,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练习歌唱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唱,还要让孩子学会欣赏,从而能够大概的体味歌曲的含义,为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打下基础。

4.4音乐教学与其他教学相结合

可以采取图谱教学法,帮助孩子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歌词内容。例如,在学习某一段歌词后,教师可以让孩子把里面描绘的内容画出来,鼓励孩子大胆的加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自主的帮孩子改编歌词,甚至让孩子自己改编歌词。每一首歌,都可以发展成一幅画的背景故事,都可以发展成一出舞台剧,或者一个新的,好玩的游戏。我们再教孩子《兔子和狼》时,让孩子深入角色,表演不同的动物,通过一唱一答相互交流,孩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5 如 没有专门的幼儿音乐教师。但是幼师上岗,必须要有系统的音乐培训,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谈教育。一名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要爱岗敬业,有执着的事业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才能最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幼师岗位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还要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够坚持正确的观念,迅速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那么一定孩子、家长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更谈不上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学中,对于学的快的孩子要表扬,学的慢的孩子要鼓励和引导,而不能辱骂讽刺。唱歌好的孩子要给与其表现的机会,但是不能忽视别的孩子的感受,让别人产生“老师偏向某某某”的想法。

其次,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音乐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生活护理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也要当一位好妈妈。幼儿音乐教师所必需的专业音乐技能有:歌唱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还要有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史知识。在教学中应该保持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科学的歌唱方法。 始终保持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把录音机当成“老师”自己无所事事。随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弥补孩子认识上、学习上的不足。

最后,要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念。幼儿音乐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不是专业的声乐、器乐培训人员。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教给孩子专业的演奏技能,而是给孩子美的欣赏,美的认识。抛弃那些功利性、技巧性的东西,踏踏实实的为孩子创造一个真正的音乐感知氛围,让孩子在愉悦中体验美,感知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人格。

幼儿音乐教育 18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家长参与;分析研究

一、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肢体表现力以及经历等各方面都十分敏感。为了让幼儿对音乐有深入的感知,提高幼儿的敏感力,在这段时间进行音乐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挖掘幼儿的天赋,激发人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幼儿的性格。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音乐教育在我们国家起步的时间较晚,虽然一些家长比较注重幼儿的教育,但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因此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据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幼儿部分音乐感知都来源于父母。如果幼儿能够生活在一个家庭音乐氛围浓厚的环境下,就会心情愉悦,喜欢艺术的可能性会更大。相关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将幼儿置于一个喧嚣的环境中,发现该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并表现出不耐烦甚至焦虑的情绪。播放优美的音乐,幼儿就会表现出享受的体态,如果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那么就能陶冶幼儿的心性,提高幼儿的感官能力。[1](三)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在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家长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也努力为幼儿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却忽视了自身的教育价值。实际上,如果家长能够重视家庭音乐教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就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幼儿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幼儿在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过程中,家长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家长要和大班幼儿一起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为大班幼儿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2]

二、家长参与现状分析

我们对多家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在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开始逐渐认识家庭教育,并开始关注大班幼儿的音乐教育,也很喜欢和幼儿一起在家里唱唱跳跳。将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大班幼儿学习音乐能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但更多一部分家长还是认为大班幼儿之所以要学习音乐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对音乐的功利性比较强。还有少部分家长想要把幼儿培养成著名的音乐家。无论是哪种目的,这些家长都十分认同对大班幼儿进行音乐教育。[3]绝大部分家长都能花30分钟的时间和大班幼儿一起进行音乐活动,但还是有很多家长还是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和大班幼儿一起进行音乐活动,兴趣班 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很大,但大多数家长没有音乐素养,也无法很好地教育幼儿,害怕说错话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引导。(一)教育目的功利性。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试图把孩子培养为音乐家,强迫大班幼儿学习音乐技能,认为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参与就是和大班幼儿一起练琴,监督大班幼儿进行歌唱训练等。但在这过程中若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也会让大班幼儿产生不好的心理。[4](二)教育内容有所偏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歌唱、练琴等这些技能,忽视了生活化的教学与游戏化的教学,也很少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大班幼儿进行互动,仅仅凭着自己的喜好,决定大班幼儿的喜好,无法为幼儿提供多种选择类型的服务。(三)教育目的不明确。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目的性十分强烈,经常会利用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这种榜样示范法过于单一,缺乏与大班幼儿的沟通交流。

三、策略研究

(一)提高家长的音乐素养。在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家长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首先,就是家长对于社会以及人生的态度,即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准则。其次就是家长的理论素养以及知识水平。最后就是家长的心理素质。我们在这里讲的素质是指家长的音乐素养。[5]要想提高家长的音乐素质,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做好音乐教育的宣传工作,在社区里举行相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是一些座谈会。同时幼儿园要积极主动的和家长沟通交流。最主要的交流渠道就是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要和家长进行交谈,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通知或者是告知。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这方面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6]鼓励家长创建学习型的家庭,让家长在这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水平。(二)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在我国,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都是在四、五岁左右,幼儿性格都比较活泼,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好奇,因此,他们很容易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和感悟不同的事物,在游戏中与家长积极配合,从而营造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大班幼儿可以大胆发挥自由想象。游戏教学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活跃幼儿的大脑,做到口、耳、手灵活运用。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动脑思考问题,就是锻炼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大班幼儿对音乐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学习活动中来。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关注大班幼儿,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教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强迫进行学习,这样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幼儿和家长进行良好互动,不仅能够促进亲子关系,还能在这过程中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家长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和大班幼儿一起进行节奏训练、体态运动等等,尽可能地淡化教育的目的,让大班幼儿感受到家长是在和他一起玩游戏,家长是幼儿的合作伙伴。[7](三)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我们已经提到,有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等各方面的因素,无法花费大量的时间参与到音乐教育中来。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重视音乐教育,但只是物质的支出,没有为孩子花费时间,花费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亲子关系。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到自身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音乐活动区,在这片区域内放置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物品,例如自制的易拉罐风铃,或者是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发声乐器,把沙子放在瓶子里。每天只要花半个小时,多留心,多注意孩子,多投入精力,就能打造一个好的音乐氛围。(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在参与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首先就要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了解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当然,家长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掌握正确的家庭音乐教育工作方法,就能为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奠定了较好的教育基础。所以家长要和学校进行有效的衔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地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尽可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当前家长参与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尽可能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育策�

参考文献:

[1]韩天寿吴霞飞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7期

[2]赵雅丽当前幼儿音乐教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年第7期,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文理导2014年第15期

[3]李晓虹浅谈幼)L园音乐活动教育中有效策略的应用:《当代学前教育》2014第2期

[4]冯江英孙钰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析:《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5]史艳丽浅谈家长应具备的素质:《中国西部科技》2007年第20期

[6]耿慧兰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发表时间:2015-3-30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5年第1期供稿

幼儿音乐教育 19

关键词:快乐式;幼儿音乐;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是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主要课程,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心灵,还能够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优化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但是,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比如幼儿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足,无法配合教师完成任务;音乐教学脱离实际,幼儿找不到学习方向等。笔者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尝试,总结了一套“快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且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挖掘幼儿的音乐天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氛围。文章主要探讨了“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策略。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音乐教育需要注重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情,促进幼儿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形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幼儿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锻炼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生活化和快乐式的音乐情境,吸引更多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幼儿音乐《我的好妈妈》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让幼儿先讲讲自己的妈妈,谈谈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感人的事,在幼儿发言过程中给幼儿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幼儿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幼儿的综合实力。然后我再给幼儿播放音乐《我的好妈妈》,让幼儿快乐地欣赏。在幼儿欣赏过后我教幼儿唱歌,幼儿都能够积极地加以配合,使音乐教学顺利开展。这种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策略充满了新奇和独特,贴近幼儿的内心,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升幼儿的音乐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出了高效的课堂,真正提升了幼儿教育水平。多媒体技术已� 幼儿音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教师可以设计电子课件,在课件中插入音乐盒视频等内容,拓宽幼儿的音乐视野,提升幼儿的音乐意识,让幼儿在音乐课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教幼儿学习《小燕子》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幼儿播放小燕子的图片,然后我将提前准备好的小燕子头饰发给每个幼儿,让幼儿戴在自己的头上。此时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谜语,让小朋友猜一种动物:白肚皮,黑衣裳,尾巴像把小剪刀,爱吃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这时有的小朋友能够很快猜出是小燕子。在教幼儿唱歌时,我让幼儿一边跟着伴奏唱,一边配上相应的动作,以便幼儿理解记忆,感受歌曲的优美,完整地进行歌曲表演。

三、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增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应该积极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应该增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算术,画画,语文等,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众所周知,音乐能够展现孩子的天性,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幼儿阶段学习音乐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幼儿唱《数鸭子》时,我首先让幼儿模仿小鸭子怎么叫,这时班级里的气氛高涨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叫声”。然后我给幼儿朗读儿歌的歌词,让幼儿仔细地倾听,然后我提出:小朋友们,这首儿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是“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那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正确的从一数到十呢?这时幼儿都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回答得既准确又快速的小朋友要给予奖励,以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在小学生学会了这首儿歌以后,我为了提高幼儿的能力,将音乐知识与美术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发挥创新能力,把歌词中描写的景色画出来,提升幼儿的综合实力。

四、开展丰富的音乐拓展活动,优化幼儿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拓展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拓展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包容、互助、尊重等品质,还有利于活跃幼儿的身心,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比如我会组织幼儿集体欣赏音乐剧的表演或者音乐歌曲,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音乐和感受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幼儿集中精力,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听,要能够在欣赏以后得出一定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歌曲和舞蹈的表演,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姿态,还学会了对歌曲的把握和舞台表现力,有利于优化幼儿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比如让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帽子并戴在头上,当音乐教师播放音乐的时候幼儿就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传递给右手边的小朋友,然后接过自己左手边小朋友的帽子并戴上。

五、训练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自信地参与音乐学习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20

目前这种音乐教学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受到了达尔克兹体态律动以及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采用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原始风格又富有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育理论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一直采用以歌唱、乐理知识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激发,也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用他们的音乐能力来自由地演绎,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感悟。当音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强调对精神的塑造,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用各种简单的乐器来拍打节拍、演绎节奏,当一群孩子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声部进行表演时,那种动人而悦耳的交响乐声就这样诞生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给了孩子们集体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思想内容

1.原本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音乐教育方面倡导综合性教育的方式。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人性的发展特征开始。奥尔夫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他认为“音乐始于人的自身”。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直接将音乐的理论与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通过跳、跑、唱来让孩子自己找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点。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使孩子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感知、想象和实践,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孩子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陶冶,从而完善其人格。

2.参与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人们自觉参悟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与参与者。这种音乐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的音乐理念,也区别于其他以观看他人娱 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教学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奥尔夫提出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主动接触音乐、亲自去体验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种音乐教学理论,并不注重音乐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愉快、轻松与自由的过程,并且能够主动去参与和创造乐趣。

3.即兴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教学都应该从游戏着手,从而通过即兴来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音乐教育的起点建立在即兴创造上,更加偏重于对儿童进行即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模式不同,它不会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强制教学。奥尔夫即兴性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在这种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以及探索式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为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4.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奥尔夫提出,应该通过综合开发的方式,去挖掘人类最宝贵的艺术灵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将动作、舞蹈与音乐整合在一起。奥尔夫认为语言及动作本身就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思想观点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更加具有综合性,在音乐行为方式上,突出了歌唱、舞蹈、节奏以及游戏等组合式的教学方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实践

1.利用奥尔夫原本的思想观点,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儿童的说话与走路是其出生之后,家长必须要教的。所以利用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起步方式,更容易使孩子们感觉熟悉与亲切。语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及技能准备便可以开始,这也是幼儿教育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的体现。节秦是语言、动作、音乐整合在一起最基本的要素,节奏的训练是音乐入门所必须的,也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及重要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匀速的鼓点来掌握一种速度的标准,然后让孩子们采用一种匀速的速度,来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孩子们在说出名字时,会感觉很新奇,会对游戏产生深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匀速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这种匀速运动也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项基础性训练。它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有序的习惯,也可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动作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体现出其原本性的教学观点,这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征。所以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学比较适合幼儿。人本身所进行的动作,大多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也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对拍手、跺脚以及拍腿等动作比较熟练,比如在教《两只老虎》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拍打出歌曲的节奏。比如在唱“两只老虎时,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这样孩子们在模仿与动作的过程中,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配合,如何享受音乐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2.利用奥尔夫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对幼儿进行随机音乐教育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儿童积极参与与演唱实践,而采取即兴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并在其中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兴教育讲求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想象力的发挥。即兴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来创作出音乐作品,而是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起到诱导与启发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唱一首熟悉的儿歌,然后配上节奏。在引导几遍以后,幼儿会根据学到的知识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孩子们拍打节奏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动作暗示,并配合歌曲声调,轻重缓急地拍击桌面。这样也可为幼儿学习打击乐器提供基础条件。这种教学方法还可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即兴的实施。

3.利用奥尔夫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实现综合性的音乐渗透教学

幼儿生性好动,精力也比较充沛,他们通常是通过感官直觉体验以及经验来获得对外界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演唱来体验音乐和主动接受音乐教育;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肢体动作,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传递音乐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以及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表演,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小毛驴》中让幼儿拿凳子当做小毛驴,在摇摇晃晃的表演过程中,凳子可以发出踢踏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表演创编出节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可使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4.利用奥尔夫参与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培养出规规矩矩、行为呆板的“好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但并不能完全领会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无法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所以,单纯的技能及技巧训练是不够的,应该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让音

四、结论

音乐教育是一门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它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注重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感受。音乐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利用先进、科学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为本位,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幼儿能够从根本上学会体验音乐、喜爱音乐,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能力的培养。

幼儿音乐教育 21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音乐教育运用

一、前言

乡土音乐资源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资源,因为这种乡土音乐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所接受。利用好乡土音乐资源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积极钻研,挖掘出乡土音乐资源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创新教学模式,将乡土资源与幼儿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提炼乡土音乐中的教育资源时,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地了解并尊重幼儿的兴趣和认知规律。音乐具备感染力,也能传递情绪,幼儿音乐教育正是利用这一点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并以此引导幼儿热爱生活。所以,教师在乡土音乐资源选材时要慎之又慎,要符合幼儿年龄并尊重幼儿兴趣进行选材,同时结合乡土音乐特色的民乐开展教学活动。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音乐中的重要意义

1.乡土资源启迪和唤醒幼儿美的意识。在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幼儿的养育方面更加注重高品质和高标准,因而幼儿们活动的场所大多为干净的室内,通常以卡通和动漫为伴。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很少接触具有民间色彩的事物,如民间通俗儿歌。这些具有民间色彩的事物往往流传范围广、历史较长,具有教化功能,更能直接、全面地反映民间和民族文化。例如,流传较为广泛的《外婆桥》,通常用作催眠曲,其曲调轻柔、舒缓,具有叙说性,幼儿伴着入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乡土音乐资源通常能直接反映民间情感和需求,能给予幼儿智慧的启迪、行为的熏陶及真善美的感受。2.促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领悟和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其中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中就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它为民族繁荣而歌唱,深入各民族人民的心中,鼓舞和振奋民族士气。乡土音乐作为音乐中的重要一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意义。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兴旺发达以及人们对音乐的追求趋向多元化发展,具有“速食文化”特征的现代音乐逐渐掩盖了乡土音乐的光华。然而,乡土音乐资源的魅力被掩盖,也并不代表它会消亡和覆灭。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牢牢紧抓现代先进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融合和发展。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视野,有利于使幼儿初步建立文化观念和价值,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美的感受。3.乡土资源为幼儿音乐能力发展提供了条件。民族音乐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的文化字符、地域特色、人文价值以及思想情感等不可小觑,它是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和资料。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有效运用乡土音乐资源,带领幼儿们领悟更广阔的音乐艺术空间,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的活教材。家乡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温暖而又独特的存在。人们回忆过去,重温童年,脑海中浮现的必然是家乡的小道、街边的商铺以及山山水水等。家乡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地域而存在,更寄托了人们对过去以及未来的怀念及向往。这种对于家乡的独特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起到独特的影响和作用。乡土音乐资源是当地音乐艺术的凝结和体现,包含了家乡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和思想情感。幼儿教育充分运用乡土资源,有利于充实幼儿教育内容,同时能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还润泽了他们的文化底蕴。因而,乡土资源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国教育的活教材。

三、乡土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以及民间的民俗活动众多,这些都可 在这些节日中,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感受,参与其中,让幼儿更为直接地感受乡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中启蒙幼儿,调动他们对乡土音乐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在丰富主题内容的同时,深化幼儿对于乡土音乐的感受。例如,春节主题中,教师可以选一些喜庆欢快的歌曲供幼儿欣赏,《喜洋洋》《过新年》等,使幼儿在喜庆欢快中得到启迪,以愉悦的心情接受学习。幼儿教育要善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仅要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家乡地发展与变化,还需要积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幼儿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太湖美》这首歌曲的教学,教师可以营造一个轻快欢畅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课堂上能够以高兴的心情参与其中。这能充分证明乡土音乐资源是具备教育价值的。音乐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相应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乡土特色音乐能够在陶冶幼儿艺术情操的同时,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养成。幼儿音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特色文化,使幼儿投身其中体验别样特色,在感知中将音乐学习变得更为轻松,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语言与音乐都可 例如,节拍、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将歌词乐曲进行改编,以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利用歌曲特色结合一些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幼儿对乡土乐曲音乐形象理解的直观途径。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夸张准确的动作表情和耐心细致的讲解,教师对较为抽象的乡土音乐进行片断处理,能够帮助幼儿更快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的情境更能够让儿童进入学习状态,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幼儿的想象有所依托,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例如,《走进越剧》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如铁丝、毛线、方便面碗、石头、彩纸、油漆等材料,供幼儿们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幼儿思维的创造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生、旦、净、丑的脸谱和其他表演道具,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我们通常对幼儿进行较为抽象的社会情感的培养,而这些教育培养往往流于表面,没能将抽象的社会情感培养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此外,一些教师还疏忽了环境培养,没有做到利用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流失。乡土音乐学习中,教师可以尽力帮幼儿创造一种受感染的氛围,使他们产生共鸣,在不同的情境下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缩短幼儿与作品的距离,使幼儿与歌曲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创编和表演,让他们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幼儿们可以各抒己见,发散各自的想象力,在互相碰撞中共同学习,一起提高。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进行风景创编,配上打击乐器,运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景观。幼儿音乐教育必然要贴合人们生活的本真部分,要使幼儿领悟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文化和韵味,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陶行知先生说:“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民族音乐资源由社会环境中衍生和发展,又根植于社会生活中影响人和塑造人。幼儿教育必然要置身更广大的社会环境,营造更大的音乐文化氛围,创造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活力和可能性。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不仅要有效利用现代音乐艺术文化元素和手段,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在实践生活中挖掘音乐素材,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在充分挖掘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同时,要建构歌、舞、乐三位一体形式的教育模式,并结合艺术形式,将趣味性的乡土音乐融入幼儿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幼儿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还能够创编演唱儿童歌谣、民歌,以此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全面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通过日积月累的音乐赏析,幼儿的自身素质得以提高,能拓宽幼儿的审美视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素丹。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J].北方音乐,2016

[2]习潘平。浅谈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音乐兴趣[J].新课程,2015

[3]陈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

[4]舒思雨。激活幼儿的自然天性——基于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J].当代音乐,2017

幼儿园音乐教育 22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要性;误区;对策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儿童系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促进祖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希望通过变革来满足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变革后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使得幼儿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误区,如:教师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教学的形式与过程,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教学相关内容的体验与实践;又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充分体现儿童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交流等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需引起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的重视,针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进而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为此,本文着重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今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有所帮助。

一、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一门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儿童接受幼儿园的其他学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再者,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的开展并非毫无根据,是教育专家通过对学前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对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幼儿园要注意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避免进入教育误区。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对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往往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看待,忽视了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教学误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践

重形式轻实践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误区之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形式和实践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式和时间的合理处理对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对教育认识存在片面化,以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儿童缺乏应有的互动

儿童是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却成为了教育面临的主要误区,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的处理存在问题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使这两者的关�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解决教学误区的主要掌控者。要想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幼儿园要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幼儿园要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处理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合理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与实践并重,加强儿童对知识的理解。音乐是一门学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也应组织教育活动,使儿童有技能表演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三)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幼儿音乐教育 23

关键词 音乐;游戏;教育;整合

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曾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幼儿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与领悟”。幼儿音乐教育可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多彩的内容为幼儿提供非常独特的非文本学习的形态,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动作和头脑,通过在声音世界的徜徉和体验而丰富、发展自身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其中,幼儿的音乐游戏就是一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游戏的概述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意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以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农村幼儿音乐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还停留在教几首歌,跳几支舞,在黑板上打几个叉用手拍就是打节奏,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幼儿艺术感受力下降,审美经验缺失,不但掌握不了学习音乐的技巧,反而失去了儿童特有的表现音乐的天性。

2.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强调了音乐与生活联系,明确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传统的教育评价,总以提问“好不好、美不美”来让幼儿作划一评价,束缚了幼儿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现在,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

三、在农村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1.从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以往我们音乐教育的目标意识只停留在需要提供给幼儿智力发展方面的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上,意识不到幼儿发展是整体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更别说从幼儿素质教育方面考虑,每学期计划中有唱歌、舞蹈的内容就行了。现在新课程中的音乐活动目标则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通过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透过提供的音乐活动,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让幼儿成为一个能享受音乐、自主欣赏、积极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快乐者。

2.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

当前,农村私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跳不出幼儿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学活动由教师支配,幼儿只能在里面打转,幼儿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探索行为。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把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3.从“重视技能的模仿”的观念转变为“审美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训练的目标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音乐游戏与音乐教育的整合

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轻结果重过程。音乐游戏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创设音乐游戏情景,让幼儿感受音乐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幼儿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

2.设计音乐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学习音乐

(1)角色游戏。

(2)听觉游戏。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只是被动的,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活动时,让幼儿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让幼儿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

(3)体育游戏。当我们提到“体育”二字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累”,其实体育当中一些趣味的游戏,对我们的音乐课堂很有帮助。如在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及其音响效果,可以选用《捉尾巴》的游戏,每个幼儿身后吊一条“尾巴”,听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开始捉,一边游戏一边体验音乐快速的节奏、紧张的情绪,这样就自然降低了幼儿对十六分音符时值的理解难度,让幼儿在“玩”当中,理解这些乐理知识。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而音乐游戏能很好地启发幼儿创编音乐,发展音乐。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BG《2009》GO996。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幼儿音乐教育 24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幼儿成长;影响;教学效果提升

一、幼儿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的成长相对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特点即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为了使幼儿快乐的成长,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构建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为前提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虽然要求“审美与快乐”式的教育体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快乐”是音乐教育的基础。目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效益、功利性等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以成人化的思维注重于知识化的灌输和技能性的训练,从而降低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快乐的感受音乐的魅力,间接的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必须在注重幼儿心理特点的前提下,明确幼儿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舞蹈家等专门人才,而是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幼儿音乐教育教材、教法优化是教学效果提高的基础

国内一些幼儿园在音乐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但在音乐教育实际活动中,教师的主观、主导性仍占据着支配作用,长期形成的重技能技巧和幼儿围着教师转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如何在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兴趣、智力、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和构建?是目前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是幼儿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生长,根据幼儿的特点,音乐教育就是一种游戏的升华,教师就是音乐与幼儿之间的纽带,选择音乐内容和形式不仅要使幼儿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从这一角度出发,幼儿音乐教育教材、教法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快乐

三、幼儿音乐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策略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幼儿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鼓励幼儿各自的个性化表现形式,使幼儿在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的音乐教育中快乐成长。依据幼儿的心理和音乐学习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尊重每个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音乐形式的选择,引导幼儿在快乐中享受音乐。目前,由于幼儿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传统音乐教育思想和行为的根深蒂固,使得上述理念难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为了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快速的实现这一目标,我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为了幼儿在系统的音乐教育中受到熏陶,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最终达到幼儿健康、快乐的生长。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开展了“综合性、快乐性”的音乐教育实践尝试。具体来说就是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相互结合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手段,将音乐教育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快乐性”教育模式中。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1)设置音乐形式和内容要与环境相结合。如在讲授春天的有关音乐、歌曲、舞蹈时,不仅要把教室(活动室)布置成充满春天气息的环境,而且要通过投影等现代化的手段辅助播放有关春天的相关内容(如柳树发芽、桃花开放等)。(2)将音乐教育融入到游戏中,使幼儿感受快乐性。幼儿喜欢游戏,热衷于感受游戏中的快乐,当合适的音乐贯穿于游戏过程中时,音乐活动就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使幼儿觉得自己在与音乐做游戏,这种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方法可以使幼儿感到愉悦感。(3)幼儿家庭生活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衔接。幼儿的生活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家庭生活中音乐的熏陶和教育必须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幼儿专业音乐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有针对性的给家长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音乐的“浸润”,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快乐。(4)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的选择。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音乐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环境,要结合生活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音乐教育。无论是游戏、生活、学习、劳动,选择合适的音乐对于幼儿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音乐教育 25

本文主要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入手,顺应蒙氏教育的理念,借鉴蒙氏教育的方法,以期更好地开展蒙氏幼儿园音乐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tessori,1870——1952) 是继福禄贝尔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创立了闻名于世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她于18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仅被聘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师,就是这份工作促使蒙台梭利对教育萌发了热忱,也是她献身儿童教育的起点。

1907年,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一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习的新型学校,命名为“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受聘照管这所学校。她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一、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设置音乐教具区域

蒙台梭利认为,“任何教育计划的施行,首要的是给儿童提供安全、真实且适合儿童大小的环境,以激发儿童发展他自己的进步”,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提供“实境、实物,尽可能让孩子使用‘真’的东西”。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创设真实自然的音乐教学情境。

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的幼儿音乐教学情不但有利于诱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发展,达到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目的。

孩子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种激发他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环境。郎朗曾说过,他对钢琴的兴趣起源是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的一段弹琴的片段。在幼儿园里,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音乐,短时期不可能期望他们演奏的很好,或给他们设置简单的乐器,例如奥尔夫乐器中的打击乐器。

二、尊重孩子——摒弃奖惩制度

传统的奖惩制度是成人控制儿童的手段,是利用外在力量控制的方法去抑制儿童的行为。蒙特梭利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奖惩对儿童不但无用,反而摧残了儿童萌芽的自尊心。不但无法协助幼儿改善自己的行为,而且会误导幼儿的价值观。因此,蒙特梭利教学采取尊重儿童的方式,培养儿童正在萌芽的自尊感和自控力。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后,需要老师的肯定,以确保自己努力方向的正确,但自信心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一旦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足够的信心,他感兴趣的就是学习和工作本身而不是是否得到别人的赞扬。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学总是把奖励和表扬孩子作为一个法宝,许多孩子变得十分在意别人的赞扬和奖励,若是得到赞许就沾粘自喜,受到批评或得不到奖励是就失去意志力和自信心。而根据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真正自信的学生不会把表扬和奖励看成是唯一的前进动力,因为吸引他的是音乐本身和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持久的对音乐学习保持热情。

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面对无数关爱有加的父母,面对一个个灵透稚气的小脸,我不止一次地想,珍爱孩子是一种伟大的责任!真正地珍爱,就是尊重。聪明的父母和教师,应该是孩子最最要好的朋友,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扶他一把,多给以掌声,多给以心的激励,让他们在欢笑中享受成就的快乐和满足。

三、激发兴趣——让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让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也是调动孩子兴趣的方式。首先,教师要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歌曲,吸引孩子视觉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孩子给歌谱里的图画填上美丽的色彩。有时甚至让孩子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总之,让孩子的绘画和创作的才能融入在音乐学习当中,让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成为一种多元智能发展的途径,孩子们也就不觉得枯燥了。例如,在幼儿音乐课中,当老师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时,孩子们可以边听着音乐,边拿着彩笔给画种涂色;甚至有些年龄大点的小朋友可以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组合。

四、自由创作的最好方式——音乐教育

蒙特梭利认为:老师应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受到压抑或干涉,孩子必须自由活动才能真正表现自己。

而音乐活动就是孩子自由表现、自由创造的最好方式。

让儿童从小接受美好的音乐教育,在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这也就是我们在蒙氏教育背景下开展音乐教育的理念。在蒙氏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应以持续发展幼儿的整

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富有情感的音乐节奏,他们不但会用双脚打拍子,而且还会自由的舞动手臂和身体。当老师播放音乐和歌曲时,有的孩子会用两种不同的动作打拍子,当听到连贯的旋律时,他的手臂和身体会随音乐舞动。过于呆板的教具操作,虽然可以很好的培养儿童对“工作”的持久热情,但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方式。

五、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

林格在《改变孩子一生的多元智能》中提到:3岁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蒙特梭利认为,关键期它能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愉快地学习所有事务,对所有事情都充满活力和激情。在儿童期,特别是4一6岁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发展的关键期,音乐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我们能给孩子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能够为今后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从做中学——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

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这与蒙氏的理念不谋而合,动作表现既能满足幼儿对音乐的参与探究、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

在蒙氏教育背景下,直接性、体验性、发现性、创�

做中学,这与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相符。蒙特梭利所期望的,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更深入的理解,以及通过教育来促使儿童的生命,开放出更加灿烂圆满的花朵。强调做中学习,操作中学习,主张自我学习,主张顺应儿童心理及需求,主要通过对儿童天性的领悟和顺乎天性的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 26

关键词:中原音乐文化;幼儿音乐教育;开发和利用

一、中原音乐文化概述

“中原”一词,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是指河南省。本文所论述的“中原”即狭义上的河南省。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无数文化财富。音乐文化正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与其它地方音乐文化相比,中原音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丰富性。中原音乐文化的类型是十分丰富的,民歌、民乐、舞蹈、戏曲、曲艺等无所不包,每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并受到了当地人的普遍喜爱。其次是连续性。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使得中原音乐文化有着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从中原各地出土的文物来看,其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是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中原音乐文化既具有传统音乐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所以才能历经千年的传承而不朽。可以看出,中原音乐文化不仅是河南的宝贵财富,更是全国、全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原音乐文化,正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二、中原音乐文化资源与幼儿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幼儿音乐教育发展需要。幼儿音乐教育是个人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下幼儿音乐教育资源难言丰富,很多幼儿园都还唱着几十年前的老歌,甚至将一些并不适宜的流行音乐引入其中。而且“教师对乐曲的选材往往仅考虑了幼儿的幼稚性,这对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是非常不利的。”[1]而中原音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民歌、器乐、舞蹈等无所不包,并与幼儿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具有区域适应性,完全可以使当下的教学资源得丰富和扩展,并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认知和感悟,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二)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包含中原音乐文化在内的各类传统文化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活态传承。所以培养认同中原音乐文化、掌握中原文化技艺的人,将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正是最佳的人选,从幼儿阶段培养他们对中原音乐文化的认可与喜欢,可以引导他

三、中原音乐文化资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和运用

(一)树立正确理念。将中原音乐文化引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绝非是突发奇想或赶风潮,而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明确的目的。所以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明确培养目标。在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音乐核心素养的新目标。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对此也是完全适用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在审美感知方面,要引导幼儿感受中原音乐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中原音乐文化风格的初步认识。在艺术表现方面,则要鼓励幼儿以富含想象力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如民歌演唱、器乐演奏、音乐情景剧等。在文化理解方面,则要引导幼儿树立起多元音乐文化观,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优秀的音乐文化,中原音乐文化正是其中之一,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学习和创造。其次是把握教学原则。只有通过多项教学原则的把握,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一是适宜性原则。之所以引入中原音乐文化,就是因为其与当地幼儿园在地域上的一致性和适宜性。所以要选择那些最典型、最喜闻乐见的内容。第二是选择性原则。面对丰富的中原音乐文化,要结合幼儿的心智发育特点,将那些最适宜的内容为我所用。第三是实践性原则。要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而是给幼儿更多的表现和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亲身感受中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二)选择合适方式。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中原音乐文化这项学习内容和幼儿这个学习主体,都是带有一定特殊性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要注意对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以怎样的形式让两者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接触一门音乐文化最直观的方式。所以要让幼儿直接面对中原音乐文化,或者是观看音频视频,或者是到现场观看演出等,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初步认识。其次是收集。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可以通过收集的方式,让中原文化音乐文化长期成为幼儿关注的对象。如中原民歌、器乐、曲艺等演出资料、表演时需要的服饰道具等,并进行梳理和归纳,这对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最后是创造。创造是幼儿学习中原音乐文化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幼儿,全面参与到各类音乐活动中来,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的,而是让幼儿亲历这个过程,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且幼儿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产生带动效应,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三)加师资建设。与基础音乐教育和高等音乐教育相比,因幼儿年龄较小,心智发育水平有限,所以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将中原音乐文化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中原音乐文化的经历,在认知上存有偏差,能力上存在不足。所以必须补足教师这个短板,� 具体来说,首先,幼儿园要认识到将中原音乐文化引入到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鼓励教师以各种形式进行自学,如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进行田野采风活动等;再次,要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开展专项活动,给在校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只有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并与幼儿园形成良好的配合,全面提升和丰富自我,才能在幼儿面前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四)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中原音乐文化是中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特征;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出逼真的情境,那么将会从本质上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在将中原音乐文化引入到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情境教学,给幼儿以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具体的情境创设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可以经常播放河南民歌、民间器乐,带领幼儿参加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中原音乐文化主题教师、博物馆等,让幼儿感到中原音乐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情境创设外,“通常情况下,幼儿都喜欢游戏,幼儿活泼好动,对于未知事物具有一定的新奇感。”[2]所以教师还可以尝试开发多款中原音乐文化主题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要求幼儿园要拿出专项资金,给活动开展和情境创设以长期和有力的支持,使各项实际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个人教育的开端,音乐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中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急需在当代开辟出新的传承路径。所以将中原音乐文化与幼儿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使当下的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带动多个教学环节的革新,而且可以让幼儿接触、理解和喜欢这门文化,成为新的传承人,使幼儿园成为新的传承基地。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从融合的必要性谈起,分析了具体的开发和运用路径,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也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实现互动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昱。幼儿园音乐教育价值诉求的迷失[J].当代音乐,2016,(21):31.

幼儿音乐教育 27

1.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幼儿音乐教育 28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音乐教育;集体意识培养

幼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指导时,应在各项基础因素支持下缩小幼师与幼儿之间思维差距,严格控制幼师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出现问题,同时保证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与此同时,还应保证幼师专业学生对音乐游戏表现形式和实际作用有所了解,控制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幼儿自身兴趣和实际教育指导缺陷干扰而出现问题,确保幼儿音乐教育符合现代化教育行业良性发展要求。

一、音乐游戏概述

所谓音乐游戏,是在各项音乐基础上规划的幼儿游戏,通过各类音乐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各项音乐知识和音乐演唱等方面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音乐教育氛围中,使得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魅力,扩展幼儿自身音乐思维。而且幼儿心理发展并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幼儿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意识存在极大差异。如果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没有考虑其心理素质和现实思想意识,必然会导致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幼儿在各项教育过程中综合学习兴趣也会受到极大影响。[1]加上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游戏时,必须保证各项音乐游戏与相关音乐曲目处于相互契合状态,加深幼儿对各项音乐游戏的了解,从而避免音乐游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升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使得幼儿音乐教育可以顺利开展。

二、幼儿音乐教育要求

从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角度入手,明确幼儿音乐教育本身具备诸多要求。这就应保证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音乐教育要求有所了解,为幼师专业相关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就目前来看,幼儿音乐教育要求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应保证幼师对幼儿心理状况和综合学习能力等各项基础因素有所了解,按照各项基础因素和音乐曲目具体教学要求选取适当的音乐游戏,保证音乐游戏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有效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和学生对相关音乐知识的汲取能力。第二,为促使幼师与幼儿展开有效交流,就应强化幼师对各类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以及音乐游戏实际表现形式有所了解,从而避免幼师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受到自身固有思维影响,强化幼师与幼儿之间互动交流力度,逐步提升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大力促使幼儿音乐教育稳步开展。对于幼儿音乐教育中各项问题来说,必须要求幼师按照其自身学生时期掌握的各项专业技能对幼儿音乐教育问题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得以提高。第三,由于幼儿具有思维活跃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幼儿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溜号问题,直接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和幼儿自身音乐素养。为改善这一现状,就应要求幼师专业学生在考虑各项基础因素条件下为幼儿创设标准化音乐教育环境,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融入音乐教育当中,控制幼儿在学习各项音乐知识时受到自身思维影响,确保幼儿音乐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三、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音乐游戏进行研究,明确音乐游戏本身具备诸多优势,不仅可以保证幼儿在做游戏条件下学习各项音乐知识,还能避免幼儿在学习各项音乐知识时与幼师产生思维差距,这就应强化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效果,从而避免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外在因素干扰而出现问题。[2]从现代化教育行业出发,明确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固有幼儿音乐教育模式

受各项因素影响,固有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要求,基于此,应按照音乐游戏实际表现和幼儿思维状况转变固有音乐教育模式,缩小幼儿音乐教育与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保证幼儿音乐学习意识得以激发。而且要求幼儿在做游戏条件下学习各项音乐知识,还可以锻炼幼儿肢体协调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及时调整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从大专教师角度出发,应在考虑音乐游戏这一作用条件下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以此保证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各项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优化解决。比如,在学习各首音乐曲目时,幼师可以要求幼儿在各项音乐游戏中找出不同音乐曲目之间旋律和情感差异,同时,促使幼儿在考虑自身游戏情趣和情感变化趋势条件下学习各项音乐曲目。积极改善固有幼儿音乐教育模式潜藏的各项问题,使得幼儿自身核心音乐素养得以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引导学生将音乐曲目与自身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凸显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和趣味化内涵,使得音乐游戏在音乐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得以激发。

(二)增强幼儿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

由于音乐知识与其他科目知识在实际表现和现实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在开展音乐教育时还会受到幼儿自身综合素质涵养学习思维影响,导致幼儿对各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低下,这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和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也会产生极大影响。这就应在音乐游戏支持下增强幼儿对各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使得幼儿可以凭借自身兴趣将各项音乐知识与现实思维结合到一起,继而降低幼儿音乐教育难度,确保现代化教育行业对幼儿音乐教育所提要求可以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在学习较为复杂的音乐曲目时,学生自身记忆力也会受到诸多限制,造成幼儿自身音乐学兴趣和音乐涵养下降,这对于幼儿未来艺术思维拓展也有很大影响。这就应通过音乐游戏将相关音乐曲目的歌词和旋律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得幼儿可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复杂音乐曲目,加深幼儿对相关音乐曲目的记忆。而且多数音乐游戏具备逻辑性特点,也就是说,幼师可以引导幼儿掌握各项音乐游戏逻辑特点,使得幼儿可以在相应逻辑特点的支持下增强自身音乐记忆力[3]。

(三)消除幼儿对音乐教育的抵触情绪

多数幼儿在音乐教育中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幼儿抵触情绪,就会造成幼儿音乐教育水平下降,幼儿自身音乐素质涵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加上幼儿对各项音乐教育实践力度不高,造成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表现力下降,相关教育难以满足幼儿现实思维和音乐素质培养要求。而通过音乐游戏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则可以消除幼儿对音乐教育的抵触情绪,使得幼儿可以有效融入音乐教育氛围中,同时还可以在音乐游戏支持下强化幼儿与幼师之间互动力度,继而保证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表现和基础知识汲取能力有所了解[4],比如在学习音符和音调等基础音乐知识时,幼师首先应对幼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兴趣驶向和思维状况进行分析,之后通过“音符小游戏”开展音乐教育,以此激发幼儿学习各项基础音乐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避免幼儿在学习各项音乐知识时受到自身固有思维干扰,针对性地提高幼儿自身音乐学习水平。而且在开展相应游戏时,应要求幼师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幼儿有效解决其在做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挥各项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效果,避免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产生不良情绪。

(四)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

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必须保证幼儿在相关教育中的参与力度,使得幼儿可以凭借自身兴趣汲取各项音乐知识,继而保证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得以提高。当然,通过音乐游戏还可以保证幼儿在做游戏过程中学习各项音乐知识和提高自身集体团结意识,从而保证幼儿可以按照幼师指导要求更好地学习各项音乐知识。而且强化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力度,可以促使同一班集体中幼儿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目标,促使幼儿在相互合作和互相帮助状态下交流各项音乐知识,继而保证幼儿音乐教育效率得以提高。比如,在幼儿鉴赏和创作儿童音乐时,幼师可以要求幼儿通过标准化音乐游戏了解自身音乐创作能力,使得幼儿可以在自身基础能力支持下与同一班集体中其他幼儿展开有效合作,使得幼儿可以在相互合作条件下对原有儿童音乐曲目进行改编或者再创作。强化幼儿在音乐创作中的参与力度,引导幼儿在做游戏和集体创作过程中学习各项音乐知识,进一步发挥音乐游戏的实际作用。

四、结语

针对幼儿音乐教育展开研究,明确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应要求大专教师按照各项具体要求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加深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了解,以为后期幼儿音乐教育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而且上文还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加深大专教师和幼师专业学生对音乐游戏掌握力度,使得幼师专业学生可以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幼儿接受各项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贾玉娟。浅谈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0):88-89.

[2]庞琪。音乐游戏在3-6岁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1):235.

[3]马燕。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科学运用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19):152,157.

幼儿园音乐教育 29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兴趣;技能培养

音乐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外,笔者还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我们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要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1.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为幼儿播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地学起齐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快、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快地摆动身体……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2.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

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后,教师就应该及时对他们的音乐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首先要让幼儿更多地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为此,笔者将音乐贯穿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用餐之前,笔者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用餐;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专门创设了一个“音乐台”,里边有各种乐器和演出用的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地演奏和舞蹈;在幼儿午睡时,笔者为他们播放催眠曲,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梦乡。

二、对幼儿进行合理教学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在准备上课的时候,分析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

我们在演绎音乐作品时,应该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大班音乐歌曲《卖花姑娘》,是一首节奏缓慢、悲伤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体验悲伤的情绪,在课前笔者为幼儿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故事讲完后,笔者马上播放《卖花姑娘》这首歌曲,让幼儿始终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充分感受悲伤的情感。然后,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幼儿自然就能够用低沉、缓慢的声音把歌曲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做到表情和声音的统一,使幼儿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2.品德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为妈妈叼来虫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不顺心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那么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幼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幼儿音乐教育 30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育 特点 重要性 开展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是有机统一的一种艺术美的样式,其内容总是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构成的外在的、感性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总是可以凭着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受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具有感染性的特点。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幼年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幼儿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愉快欢乐,而儿童音乐本身的娱乐性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喜爱音乐活动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原因之一。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具有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性的特点是幼儿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体现技能性,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启蒙幼儿教育,为幼儿示范、演示,带领并指导幼儿练习,幼儿才能在听听、唱唱、跳跳、奏奏等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学习,并记忆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活泼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鹿在奔跑,小兔蹦蹦跳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自己快乐玩耍的欢快情景。

(三)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音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像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音乐教育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幼儿歌曲源于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而且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三、如何有效开展幼儿音乐教育

(一)创造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

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应注意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来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三)联系生活,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质量。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音乐,感受音乐,音乐启蒙教育不是为了学习音乐而进行教育,而是为了开发儿童大脑的潜能。让孩子在不懂得音乐的年龄就开始学习音乐,在玩耍中接触音乐,让音乐尽可能地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挖掘心灵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