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最新4篇)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最新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篇1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汪曾祺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可见,汪曾祺有着一种深厚的故乡情节,有着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所以他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来!

汪曾祺是满怀着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样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这是写家乡鸭蛋的声名远播。“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这是写家乡鸭蛋的与众不同。“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是写家乡鸭蛋给人之惊喜。在说到家乡鸭蛋的历史时,作者用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 菜单》来作证,说明是“老品牌”“老字号”了。汪曾祺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材小用”诗句,来表达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过与北京的咸鸭蛋对比,使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样写食用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动作、声音、颜色的形象描绘,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同其感。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种拟人的手法,赋予鸭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不仅如此,文章结尾作者还细腻地、兴趣盎然地描写孩子们用蛋壳装萤火虫,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敏与童真童趣,更体会到了汪曾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诗(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受沈先生亲切、素淡抒情之风影响,形成了自己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剧作家沙叶新评价的一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端午的鸭蛋》写的内容不过是端午的风俗及家乡的咸鸭蛋等生活中的小事,但我们品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妙滋味,理解到的是日常生活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原来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实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我们理解了这个文章的主旨,更佩服汪曾祺为我们揭示的生活真谛,于是一切浮躁便没有了,不满的心都会安静下来,悠然恬静,进入到如作者一致的闲适自在的境界中来。对于学生,这个主旨和道理,如果他们也体会透了,那么他们的收益将受用终生,至少他们不会看淡自己平常的生活,会努力体味生活的乐趣,最直接的效益是他们的写作有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所以,我们读《端午的鸭蛋》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读懂文章的主旨。这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民俗文化的终极目标,即让我们的孩子热爱自己平淡的生活,热爱家乡有情有趣的文化。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

(三)魅力四射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追求自己在语言上形成的特点: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他的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也真是无处不在呀!细嚼他文章的语言平淡中就有着许多可品可尝的滋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杂夹”句让人严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至于在文中偶尔出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的古汉语,点缀其间,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以上三点,是《端午的鸭蛋》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三个特征,教材因此在“研讨与练习”处设计了相关的三个习题,我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到五月,那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我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别人又怎样过端午的呢?今天,我们来看看江苏作家汪曾祺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端午方面的信息,教师适当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端午的来历:纪念屈原说,驱邪避毒说……

(2)端午的习俗:①作者提及的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含鸭蛋)。②我们还知道的有: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上山采药(卫生节),悬钟馗像。③本地的习俗是:食粽子,悬艾叶,接已嫁姑娘回家。④我家是这样过节的。(由2~3名同学介绍。)

设计目的:①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般习俗特有风俗家乡特产(鸭蛋)。②丰富知识面,锻炼搜集能力。③关注自己的生活,引起学习兴趣。

2.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1)作者其人。

(2)文风:平中有奇,淡有中味。

(3)语言追求。(课后“研讨与练习”有明示,共三点。)

设计目的:①简单了解作者。②为突破本文重难点作准备。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勾画字词的同时注意体会以上特点。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为什么用“端午的鸭蛋”而不用“高邮的鸭蛋”作题目。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①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心理,反映了人们对儿时一切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②文中虽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我”体味到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这个题目。

设计目的:让学生关注文本,明白表现主题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物和故事),并需要突出出来(题目,重点笔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同位合作完成)。

2.请以“这是___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例如:这是声名远播的鸭蛋,因为上海的店里都特别标明。

学生发言:①名声远播,肃然起敬,特别标名。②与众不同,出双黄的,成批输出。③令人惊喜,两个黄,滋味鲜美。④历史悠久,袁枚的书。

3.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鸭蛋的呢?

小组讨论后用二个词来概括,教师和学生研讨,选择最合适的两个:自豪、喜爱(板书,填在上表中)。

4.教师小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工作。我们的设计一要简单明了,二要抓住本文特征,三要学生能合作并提高学习技能。

(四)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1.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每条都有例子。)

2.四人一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受和理由。准备推荐一个代表本组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板书)语言特点:

(1)平淡有洁――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有地方味。

(3)带有文言色彩――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引人入胜。

设计思念:精心设计,突破难点,提升品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语调,描写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500字以上,班内展示,公众评定得失优劣。)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设计目的:写平淡生活,“小叙事”,“真情趣”,让学生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六)课后反思(略)

作者简介:

程业清,男,1963年3月出生,汉族,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中心学校高级教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 篇2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汪曾祺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可见,汪曾祺有着一种深厚的故乡情节,有着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所以他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来!

汪曾祺是满怀着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样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这是写家乡鸭蛋的声名远播。“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这是写家乡鸭蛋的与众不同。“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是写家乡鸭蛋给人之惊喜。在说到家乡鸭蛋的历史时,作者用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 菜单》来作证,说明是“老品牌”“老字号”了。汪曾祺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材小用”诗句,来表达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过与北京的咸鸭蛋对比,使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样写食用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动作、声音、颜色的形象描绘,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同其感。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种拟人的手法,赋予鸭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不仅如此,文章结尾作者还细腻地、兴趣盎然地描写孩子们用蛋壳装萤火虫,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敏与童真童趣,更体会到了汪曾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诗(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受沈先生亲切、素淡抒情之风影响,形成了自己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剧作家沙叶新评价的一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端午的鸭蛋》写的内容不过是端午的风俗及家乡的咸鸭蛋等生活中的小事,但我们品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妙滋味,理解到的是日常生活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原来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实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我们理解了这个文章的主旨,更佩服汪曾祺为我们揭示的生活真谛,于是一切浮躁便没有了,不满的心都会安静下来,悠然恬静,进入到如作者一致的闲适自在的境界中来。对于学生,这个主旨和道理,如果他们也体会透了,那么他们的收益将受用终生,至少他们不会看淡自己平常的生活,会努力体味生活的乐趣,最直接的效益是他们的写作有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所以,我们读《端午的鸭蛋》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读懂文章的主旨。这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民俗文化的终极目标,即让我们的孩子热爱自己平淡的生活,热爱家乡有情有趣的文化。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

(三)魅力四射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追求自己在语言上形成的特点: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他的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也真是无处不在呀!细嚼他文章的语言平淡中就有着许多可品可尝的滋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杂夹”句让人严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至于在文中偶尔出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的古汉语,点缀其间,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以上三点,是《端午的鸭蛋》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三个特征,教材因此在“研讨与练习”处设计了相关的三个习题,我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到五月,那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我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别人又怎样过端午的呢?今天,我们来看看江苏作家汪曾祺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端午方面的信息,教师适当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端午的来历:纪念屈原说,驱邪避毒说……

(2)端午的习俗:①作者提及的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含鸭蛋)。②我们还知道的有: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上山采药(卫生节),悬钟馗像。③本地的习俗是:食粽子,悬艾叶,接已嫁姑娘回家。④我家是这样过节的。(由2~3名同学介绍。)

设计目的:①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般习俗特有风俗家乡特产(鸭蛋)。②丰富知识面,锻炼搜集能力。③关注自己的生活,引起学习兴趣。

2.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1)作者其人。

(2)文风:平中有奇,淡有中味。

(3)语言追求。(课后“研讨与练习”有明示,共三点。)

设计目的:①简单了解作者。②为突破本文重难点作准备。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勾画字词的同时注意体会以上特点。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为什么用“端午的鸭蛋”而不用“高邮的鸭蛋”作题目。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①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心理,反映了人们对儿时一切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②文中虽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我”体味到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这个题目。

设计目的:让学生关注文本,明白表现主题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物和故事),并需要突出出来(题目,重点笔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同位合作完成)。

2.请以“这是___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例如:这是声名远播的鸭蛋,因为上海的店里都特别标明。

学生发言:①名声远播,肃然起敬,特别标名。②与众不同,出双黄的,成批输出。③令人惊喜,两个黄,滋味鲜美。④历史悠久,袁枚的书。

3.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鸭蛋的呢?

小组讨论后用二个词来概括,教师和学生研讨,选择最合适的两个:自豪、喜爱(板书,填在上表中)。

4.教师小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工作。我们的设计一要简单明了,二要抓住本文特征,三要学生能合作并提高学习技能。

(四)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1.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要求学生每条都有例子。)

2.四人一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受和理由。准备推荐一个代表本组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板书)语言特点:

(1)平淡有洁――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有地方味。

(3)带有文言色彩――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引人入胜。

设计思念:精心设计,突破难点,提升品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语调,描写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500字以上,班内展示,公众评定得失优劣。)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设计目的:写平淡生活,“小叙事”,“真情趣”,让学生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六)课后反思(略)

作者简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篇3

关键词: 《端午的鸭蛋》 教学反思 生活情趣

一、片段回放

在课堂主问题:“作者围绕鸭蛋,写了哪些内容?”引导下,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梳理出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概括到“挂鸭蛋络子”、“挑鸭蛋”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4、5小节写了哪些内容?

生(七嘴八舌):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师:看来,鸭蛋在孩子们眼里乐趣无穷啊!老师觉得挑鸭蛋很有意思,大家看――

(师朗读挑鸭蛋一节。)

师:我觉得呀,别看这短短几句话,背后蕴含着很有情节和趣味的场景呢。我们来试一试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这一段话改变成一幕小情景剧。会有哪些人?会有怎样的对白和动作呢?动脑筋,看哪个小组最能再现情境。

学生激动地组合,设计,表演。

第一组准备不足,不好意思,语言断断续续。冷场……

师:这几个孩子挑鸭蛋挺冷静挺有礼貌的哈。(众笑)

第二组表演比较生动,动作夸张,语言搞笑,频频笑场。

师:演得不错,但是,老师觉得你们如果能把课文中的一些字句加入进去会更契合情境。

第三组开始表演:

妈妈:快来快来!孩子们,来挑鸭蛋了!

男孩女孩围聚在一起头碰头,左看右看、翻来拣去。

男孩:我要这个!这个大!(一把抢过)

女孩:说你笨吧你不信,你挑的鸭蛋大是大,可样子那么蠢!你看我这个,淡青的壳,形状秀气,样子多么漂亮呀,一定油顶多!(得意地晃晃手里的蛋)

男孩沮丧地看看手里的蛋,撅着嘴。

妈妈爱抚地摸摸男孩的头:傻孩子,来,妈妈给你挑了个漂亮的蛋。快吃吧,吃完还要去比鸭蛋络子呢。

男孩女孩雀跃:噢!吃咸鸭蛋咯!

同学们鼓掌。

师:不要我评价,大家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一组同学的表演好在哪里?

生1:他们表演自然、大方,口齿清楚。

生2: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改编。

生3:我最喜欢他们表演时候那种生动、充满童趣的动作和表情,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和可爱。

师:是啊,这组同学最妙之处在于他们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孩子们过端午节时高兴雀跃的心情,尤其是孩子的顽皮、天真心理,这也是汪曾祺老先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第5小节吃鸭蛋。

学生齐读第5小节。

师:看,汪老先生多么细致地回忆了吃鸭蛋、玩蛋壳的经过,可见童年往事印象之深刻呀!谁来读一下最后一句?

生4起读,语气平淡。

师:注意最后四个字“好玩极了”和感叹号。再读一遍。

生4重读,有很大变化。

师:很好,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生4:一种喜悦、惊奇,开心!

师:是的,孩子们看到萤火虫在鸭蛋里闪烁,真的是欢喜极了。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吧。

学生开心地读末句。

二、教学反思

非常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尤其爱极了他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的写作风格,于是我也寄希望于能将自己对美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意图驱使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理解文章行文从容、闲适自由的风格。

3.学会品味富有童趣和特色的重要语句,理解作者情感。

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我以一个梳理内容的主问题展开:“作者围绕鸭蛋,写了哪些内容?”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在梳理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自然穿插重点难点教学――以第一小节为阅读重点,感受汪曾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跳读文段,感受作者抒发的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品读语言,体会平淡有味、动感传神的细节描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点在于首节的阅读感知,因为首节其实是汪散文闲适自由风格的集中体现,闲笔启文,淡淡化开,娓娓道来,不着痕迹。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关注将习俗简单梳理,划分层次,并未将首节自然与全文融合,教起来费力,学生体会起来也艰难。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这么多习俗当中,作者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感受到记叙纷繁复杂的场景时应该根据写作目的与实际情况有所删减取舍。文中将鲜见的放黄烟子详写正是如此,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对十二红的详叙,也是为了自然引出对鸭蛋的介绍。并且,让鸭蛋在一片热热闹闹的端午背景下隆重登场,自然也契合了题意,洋溢了浓浓的乡土意味。理解了这样一个开头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结尾囊萤映雪典故的引用,其实也就充分感受到汪曾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了,难点自然破解。

《端午的鸭蛋》之所以有味,关键在于字列行间蕴含浓浓情致。细数端午习俗,难道不是因为对家乡念念不舍?难忘家乡鸭蛋,难道不是因为对家乡不倦的爱恋?但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能忽略汪曾祺先生蕴含在字列行间的盎然童趣。忽略了这一点,也许我们会错过很多至真至纯至美的璞玉。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尤其关注了这一点。

课堂小情景剧的表演,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品味语言蕴含的童趣。将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的简单文字改编成小情景剧进行表演,这本身就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好玩的性格特征。语文课堂表演演什么?应该融入文本,有所想象,加深理解,体会写作意图;并非简单地为演而演,鼓鼓掌、笑一笑、造气氛。所以表演完毕老师的点评至关重要,对表演存在不足的必须指出,而且要一语中的。点评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一步一步纠正误差,走进文本。通过点评与改进,第三组的表演显然抓住了文章的意图,将文中短短四句话的介绍,通过对话、动作、神态进行具体展现,男孩女孩的天真可爱在简短的表演中有很好的体现,所以值得肯定。这样的表演显然才是紧扣文本有所延伸的,这样的表演应该才是语文教学所应该的。

对吃鸭蛋、玩蛋壳这几处旁人容易忽略的小场景记叙,我也在品味童真童趣这一教学主旨的引领下,启发学生去深入品读。吃鸭蛋有滋有味,玩蛋壳步骤详细,汪曾祺先生是带着一颗不老的童心去着意描写的。萤火虫“好看极了”,用练囊不如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北京的咸鸭蛋“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将符贴在门上“这就能避邪吗”,包括放黄烟子那么不厌其烦的介绍……这样富有孩子天真稚趣心理的可爱文字其实在文中俯拾即是。

对“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个充分体现汪曾祺擅用语言造型的散文风格的句子,我们同样可以从童真童趣的角度去别样体会。这一精彩传神的描写,何尝不是汪曾祺童年时候对于吃鸭蛋的深刻记忆?正因为喜欢,所以筷子头是轻快愉悦地“扎”进去的;正因为喜欢,所以孩子仿佛听到了红油冒出的欢喜的声音;正因为喜欢,所以红油流淌的动态也是汩汩而充满生机的“冒”字。这一为人称道的细节,你难道没有看到一个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的孩子形象?他是那样向往,那样迫不及待,那样欢天喜地地享受着难得的美食,多么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富含童趣的情节和细节,笔者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吻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情态,使他们更深刻更乐于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必然深刻。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我选择了汪曾祺的自白诗《我为什么要写作》,目的是要透过文字让学生深入感受汪老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不少学生在读到“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时,已然嘴角含笑了,因为这一诗歌恰恰印证了我们通过文章和文字体会到的那个性情通达、谦虚幽默、童心犹存的学者形象。最后点选汪曾祺自叙的片段:“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提醒孩子们生活中除了忙碌,除了压力,更多的是美和快乐,我们要学会品味人生,品味快乐。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课堂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44-02

面对一篇文章,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阅读的享受,同时习得阅读经验,这需要老师的深入阅读,精心的准备。一堂课要呈现的好效果,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认为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在新课标中提到:“要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些要求,笔者在课前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小叙事”特点的典型文章,没有典型的故事情节,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更没有集中的场面,但是却以“鸭蛋”为线索为我们呈现出了自己的恋乡情节。《端午的鸭蛋》写了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爱恋,而这种爱恋作者仅仅通过这暖暖的民俗,普通的鸭蛋,独特的语言魅力就做到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所以我结合本文的特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

汪曾祺的作品往往用最不华丽的文字却能表现出最丰满的情感,所以笔者认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分析学生目前的情况,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初二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默读习惯,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的现代文阅读都能做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自己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细读中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设定了几种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使语言无法表达的用媒体呈现出来;直面的刺激学生的感官。

二、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句,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三、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笔者认为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能较好的完成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他们可以通过说风俗――读文本――谈内容――读情感――品语言――写民俗这一过程对文章学有所获。同时也可以训练他们归纳复述文章,搜索整合资料,诵读品味,合作感悟和探究反思的能力。所以整个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大六板块:

第一板块导入揭题:借诗词引出端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同学们说说你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说出这么多节日,那同学们是否能猜出这两句诗(端 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端午)那好,大家能否说出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能否简介其来源?以及你们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有趣的风俗又有哪些呢?(家乡以外也可)可是,我觉得很奇怪,端午和鸭蛋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就跟随老师到江苏的高邮去看看。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知内容看结构:

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文章从哪里开始写鸭蛋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带着问题,迅速的浏览课文初步感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思考,扫清文中的生词的阅读障碍,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好习惯。老师适时的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道风俗(1)说鸭蛋(2-3)品鸭蛋(4-6)。

第三板块走进课文让学生说鸭蛋:

题目中提到了鸭蛋,那么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自己体会文本。

学生明确几个关键词:家乡鸭蛋有名声久远,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的特点。(赞美,自豪)你可以从哪里明显地感受到?老师可以有效的进行追问,让学生重点解读。

第四板块走进课文一起品鸭蛋:

在端午节那天,我们仅仅只是品尝鸭蛋吗?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4―6段内容。思考主问题:

1、作者在童年时都拿鸭蛋做了哪些事情?这样的童年,你喜欢吗?

学生明确:挂“鸭蛋络子”、挑形状好看的鸭蛋、鸭蛋壳里装萤火虫等。

2、孩子们为什么要挂“鸭蛋络子”? 孩子心爱的饰物。他们都是怎样做的?

学生明确:络子是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的;鸭蛋是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他们怎么挑鸭蛋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第五板块重点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思考交流并发言。适时的方法指导:

汪曾祺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课文二、三段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并和小组进行交流说说理由。

第六板块感悟人生走进作者的世界

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豁达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汪曾祺先生一生中遭遇的几件大事――汪曾祺先生淡泊名利、豁达开朗。他一生屡遭挫折和苦难,1958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无情的政治风暴将他刮到生活的最底层,他没有颓唐,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随遇而安,而且超然地自我调侃“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十年浩劫,他被关进“牛棚”,后来又起落沉浮创作《沙家滨》;粉碎“四人帮”后又被送到“学习班”,受过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能够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以平淡的心态感受人生艰难,并且创造了积极的、乐观的、诗意的、美的文学人生。汪曾祺先生一生坎坷,却都能安然渡过。我们要学习他对生活乐观、超然的态度。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