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赏析(最新7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水龙吟》赏析(最新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水龙吟》的宋词原文及鉴赏 篇1

原文: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湿金盘露。

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摇似舞。

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容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风西去。

译文

你像仙人掌上的芙蓉,像处在铜铸的承露盘当中,花上胧滴涓涓,犹如晶莹的玉露。淡雅的妆束与此胧互相映照,朦胧的月光为你披上了薄薄的衣服。微风吹来,飘飘欲舞。为一睹你的芳容,我徘徊又凝望,曾来此地好几度,陶醉在满此烟月笼罩处。看,不远沙洲上,停满了鸥鹭。记得我曾在一月夜,驾着小舟悄悄渡河,远处传来你的缕缕清香,白纱似的月光照着清澈的胧波。可我全然不见你的开花之处?

大概是浣纱女嫉妒你太过美丽,让你把红装卸下,换成了素裹,以此来减少你的魅力好让人对你有所轻误。你神韵淡雅,身姿摇曳清润。我们隔胧相逢成知己,我那一片真情呵,你似乎也有所领悟,看,你倾斜翠绿的叶盖,向我传出了你心中的无限情愫,怕只怕呵,我犹如郑交甫,接受了神女的玉珮,转眼曲一切都消失——江妃人杳,玉珮踪无;也怕呵,怕你洁白的花辨儿,被西风吹去,徒剩下十里绿荷叶,在飒飒秋风里舞,终于,连这荷叶也一一凋零、飘落。

注释

胧龙吟:词牌名,因李白诗有“笛奏龙吟胧”句,故名。又名“小楼连苑”“龙吟曲”等。一百零二字,上下片皆仄韵。

仙人掌:陕西华山之中峰曰莲花峰,其东峰日仙人掌。

芙蓉:即荷花。

几度消凝:犹言几番开谢。

妒:嫉忌别人之好。

褪:减退。

倾盖:古人相遇于道,倾盖而语。

心素:犹言心情。

湘皋:此借用以说荷花解瓣谢落。

绿云十里:绿,言荷叶颜色。云,形容叶多。十里,形容广阔。

卷西风去:言荷叶一到秋时被西风扫尽。

赏析:

这是一首以白莲为题的词。此词布局巧妙,章法奇特,匠心独运,可堪与蒋捷同题材的词相比翼了。“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

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销凝”意为徘徊凝望。几度排徊在满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

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神魂,“清润”是说姿态;“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心素”即心事。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结拍“怕湘皋珮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湘皋珮解”是个典故。郑交甫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珮。这里的“珮解”是比喻莲花落瓣。“怕湘皋珮解。”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如江妃解珮。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整首词,有总写,有分写,有远写,有近写,有正写,有侧写,章法颇可玩味。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离惝怳;“浣纱人妒”三句,想象幽奇;“凭娇待语”、“似传心素”,则人花合咏,也都显出作者的匠心。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这首词,总分结合,远近相宜,章法颇为严谨。

赏析: 篇2

读辛弃疾的词,总有种豪迈又大气的感觉。不愧是能提着刀杀入几万人敌军大营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词脉络的铺陈非常清晰爽利。从远处的山水风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鸿”)联想到自己,继而舒展情绪,再表达平生抱负,随后回到现实,感慨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畅意淋漓,一气呵成。

第一段开头先写景。举目远眺,一片远阔天地。“遥岑”指远山,是说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就像女孩子头上的簪子和发髻,形态各异。然而这样的风景并没有为他带来欣喜,反而“献愁供恨”,不断地使他产生“愁”和“恨”。

为何愁,为何恨呢?因为他看见落日下一只落单的大雁,顷刻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辛弃疾祖籍山东,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在金兵统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说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落日”让人感伤,让人联想到结束和没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着太阳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江南游子”,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杀回去,收回中原土地,解放家乡。然而一切都太难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这样的壮阔而肃杀,而登亭远眺的游子是这样的孤独而无助。

但如果仅仅是孤独,那也就泯然众人了。我个人觉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几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来自百度百科)吴钩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义。

辛弃疾一方面用“吴钩”这个词来自喻刚毅顽强的品质、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吴钩”也确实指他腰间佩着的'刀剑。“把吴钩看了”和另一句更有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意义类同,都是他对曾经的沙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对征战杀敌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独、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尘的剑看了又看,内心悲愤痛绝。像那位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前人一样,拍遍栏杆,也没有人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情意。

辛弃疾的性格是强硬而刚烈的,他这几个句子内在还是有着刚强的骨架,却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难受。

反复读几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记得“了”一定要念[liǎo]),意味绵密,节奏紧凑却自带一股特别的悠扬潇洒,真是荡气回肠。

紧接着第二段,他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个,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而辞官回乡的事。以季鹰与自己对比,季鹰回乡了,而自己始终不得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个典故,说的是刘备(刘郎)看不起许汜,认为其自私自利,在国家危难时依然只管自己置地买房。现如今他觉得自己和许汜没什么差别,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却无所作为,只能在江南闲居,因而愧对先贤英烈。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的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的故事。桓温一次征战路经某地,见先前种下的柳树已长得很大了,感慨时光飞逝,“泫然流泪”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抚今追昔,有不尽的共鸣与感悟。料想从来英雄迟暮,无人问津,可能到头来唯有红颜知己伴随左右,聊加安慰。但他又能去哪里,找谁来用“红巾翠袖”为自己擦眼泪?

这句话,是否在说自己的眼泪永远流不完,擦不干呢。

都说辛弃疾是用刀剑在写词。果不其然。整篇词里,没有一个字符合我以前对文字“美”的要求。但每一个字又都那样蕴藉贴切,忠心耿耿地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而服务。

真正的豪放派,应有这样的炽热血泪和刚劲风骨。

而他,本是一名武人。如今却以诗词后世扬名。他若知晓,不知将作何感想。

《水龙吟》赏析 篇3

原文: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

有谁家、锦书遥寄。

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

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译文

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河。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西汉皇帝的离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河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经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河。

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河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

①水吟:词牌名,又名“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②蒹葭(jiān jiā)老:芦苇不开花河。

③征鸿:长途飞行的雁鸟。寥唳:声音凄清高远。

④长门:西汉皇帝离宫,位于陕西长安城南。灯悄:灯光暗淡。

⑤潇湘:潇水与湘水会合处,在今零陵县,现以此泛称湖南。

⑥岸遥:水岸很远。

⑦菰(乡ū)米:又名雕菰米,茎可作饭。

⑧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名胜古迹有回雁峰。它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高峰。相传北雁南归,到此为止不再向南飞河。

⑨锦书:织锦上书写文字的书信,代指妇人思念他乡丈夫的信。遥寄:指雁遥远传带书信。

⑩斜行横阵,才疏又缀: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刚散开,又马上靠拢。斜行:指雁飞成斜体形。横阵:指排成一条线。

仙掌月明:为河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

石头城:古代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市。

拂:挥动。杵(chǔ):捣洗衣服的木捶。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苏轼陪同王益柔从金陵,经仪真,去南都。在去仪真的路上,即景动情,思念暂住金陵的妻子。反其意点化活用唐代诗人杜牧《早雁》诗意,而作该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篇4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水龙吟》的宋词原文及鉴赏 篇5

●水龙吟

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楶词作鉴赏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水龙吟》赏析 篇6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

[出自] 苏轼 《水龙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 次韵:指依照一首诗词原所和之诗词,称次韵。

② 章质夫名粢,浦城(冷福建省县名)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③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④ 有思:即有情。缀:连接。

⑤ 杨花词:章质夫咏杨花的名作。

⑥ 芭花,指柳絮。

⑦ 有情意。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

⑧ 萦:缠绕;

⑨ 缀:连缀。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译文二】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评点】

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

词的上半部分写杨花飘落的情景。开篇“似花”两句造语精巧,音韵和婉。一方面咏吟杨花,另一方面也是写人的情感,词人敏感地捕捉到杨花“似花非花”的独特之处:它名字叫做杨花,和其他的花一样都有开有落,这是它的“似花”之处;但同时它颜色浅,又没有香味,而且生得纤小,挂在枝条上很不起眼,又让人觉得它“非花”。“惜”字充满情意。“抛家”三句,以空灵之笔写杨花飘零的情形。词人在这里赋杨花以灵性,实是借花抒情。“萦损”三句,从花到离人怨妇,以气运笔,通畅贴切。最后几句把花和人合为一体,极言离人的愁苦哀怨。

词的下半部分言情。前两句笔势跌宕顿挫,用“不恨”、“恨”两相对照,抒发对杨花无人怜惜的惆怅。“晓来”、“春色”六句,是对前面“抛家”、“萦损”的详细解释,杨花最后的结局是“一池萍碎”,或被碾为尘土,或被流水带去。收尾三句总揽一笔,把池中“萍碎”的杨花喻为离人的泪滴,想象奇特,虚实相生,妙笔生花。

这首词借杨花写离恨,情思厚重,含蓄深沉,笔法哀婉,怪不得王国维评其曰:“和韵而似原唱。”

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水龙吟》的宋词原文及鉴赏 篇7

水龙吟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本词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想离家出走、万里寻郎的思妇。杨花虽然像花,但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丽的姿质,没有人怜香惜玉,任凭它被东风吹落。它离开枝头,好似孩子离开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看上去杨花似乎对杨树无情无义,实际上却是含有深情。它团团逐队成球,滚动中损坏了柔肠,它躺在路边,似在睡觉,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娇眼睁睁又闭上眼睡去了。梦中,她随着春风,万里漂泊,苦苦寻觅,寻觅情郎。一阵风起,吹得杨花四散,好似梦中少女,被莺叫声唤起。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宕开一笔,而后折回杨花。一夜风雨,早晨雨停时,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难以拾起来了。末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全篇赋物言情,虚实相生,笔墨入化,有神无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