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讨论、讲授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2、动物对植物生活的不良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能简单地写和数食物链。
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回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标题
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 41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分析说明不同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通过特殊生物联结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找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
3、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只剩下植物,使得人类的食物结构变得简单营养获得不全面。
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标题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42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1、在探究动物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你组是怎样追踪观察对象的?
2、动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互惠互利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蜂与蝶的取食与有花植物的传粉,动物活动与种子果实的传播等。
3、绿色开花植物离开动物能否传宗接代?
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引来动物传粉,它们离开动物不能传宗接代,还有一部分绿色开花植物不依赖动物,它们离开动物依然能传宗接代。
课堂作业 p44思考与练习题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引入、持续过程中,辅以探究、讲授等方法,特别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题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型新授个 性 化修 改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1.能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2.能理解并能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㈡能力目标:(1)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2)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㈢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二)难点: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课前准备 教 师:各准备一部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例如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的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组成成分和特点都是一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①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你所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②观看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你又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③你能否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听了其他同学的表述后,你又了解到了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①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它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②你认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设是什么?③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由此你认识到了什么?④在你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⑤观看影片,分析资料中生态系统的恶化情况,你有何感想?。⑥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⑦小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学校花园和草坪的实施方案。(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水圈 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c.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3.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 ,这种 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作为 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 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终夹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 生态系统。4.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1、 生态系统的种类,他们各自的特点。2、各个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的。3、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教后反思: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小组,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一课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有义务保护好生物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科学、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也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近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从实际行动出发保护环境。采取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疑,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性较差,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全班学生可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学生,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相关资料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分别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通过课前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举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2.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布置学生查阅、整理资料。
学生:1.根据教师课前发的学案进行新课预习(学案如下:)
⑴.土地有什么作用?
⑵.我国目前土地的状况如何?
⑶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⑷.森林有什么作用?
⑸.无节制砍伐森林有什么危害?
[6].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森林?
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⑻.分析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
2.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生活的环境等这些信息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思维和智慧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扬光涛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展示收集的其它星球不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
③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大气圈的底部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
2、水圈的大部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岩石圈的表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对生物圈概念的认识及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完全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活动交流来独立完成的,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分析讨论来共同完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尽情的与同学交流,教师给予指点,赞许和鼓励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知学生答题明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多种原因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后半节匆忙点到,没有完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