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本文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白杨》教案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教案 篇1

课题          3、白杨第 1 课时教 学目 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学习1—12小节,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内在品质,当堂背诵爸爸的话。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白杨)把课题齐读一遍,再读一遍。二、质疑预设:白杨长在哪里?白杨是什么样的?(学生提问:作者想借白杨来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比较深入,可见预习较为到位。)三、带着问题自学(顺便自学生字词)四、生字词自学反馈 戈壁 清卫士 大分辩摸 干旱软弱 介表白入沉思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浮起一丝微笑二、精读感悟1、师过渡: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2、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   (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结合注解2)(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小结: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小节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是戈壁滩上的白杨。师板书:戈壁(通过注解和课外积累了解到白杨的生长环境是极其恶劣的。)3、了解白杨的特点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生齐说:高大挺秀,师板书:高大挺秀(学生很容易就说出“高大挺秀”,能较快地找到关键信息。)师:课文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度);大,(体积);挺,挺拔;秀,秀丽。   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生齐读词语)4、“高大挺”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生读到第5小节——这是写白杨树的?——高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第2个特点是什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   师: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 金 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颇为兴奋,师生合作很愉快。)5、“秀”(品味爸爸的话)师过渡: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第12小节)把它读一读看(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2小节)①第一句话——本性正直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再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写出了白杨本性—板书:本性正直)   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这是它的本性。(这里的概括有些纠结。学生认为第一句“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不怕苦难,很坚强,与第三句的意思重复了。当教师与他们探讨是否可以认为是“本性”就这么“正直”时,学生不肯苟同。)②第二句话——生命力强师:第2句呢,从爸爸的话中读出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从“”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还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板书:生命力强)   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读出生命力强的感觉)(学生也先提到适应能力强,经过引导,概括出生命力强,比较顺利。)③第三句话——坚强不屈师: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师范读第3句话)   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坚韧、坚强。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板书:坚强不屈)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齐读第3句话)(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地注重了概括和理解,忽视了朗读,很可惜。)师小结: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6、试着背诵爸爸的话。   作业设计熟练背诵爸爸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板书设计    3、杨树   环境                           特征                                               外在        内在           戈壁                    高大挺秀      本性正直        (浑黄一体)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第一课时对白杨品质的把握较为简单,在设计时参考了特级教师的设计方案。方案中,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对“高大挺秀”这一特点的分解,“高大挺”落实到爸爸、哥哥和妹妹的对话当中,并采用边读边分解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白杨到底是怎样的“高大挺”;“秀”又落实到爸爸的话中,而这“秀”是内秀,是白杨的内在品质。这样的分解十分巧妙。在落实过程中,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合理解白杨的内秀都十分有兴趣,效果也较好。

《白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读议法读、思、评、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 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白杨》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爸爸献身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德。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交待学习目的。

1.课文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内容)表白了爸爸一颗什么样的心?(中心)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白爸爸的心情的?(写法)

(二)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写法。

1.指导阅读步骤,学习阅读方法;理解第一段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段。

(3)学生按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抓住“高大挺秀”这个词;

写法:运用大戈壁衬托白杨;运用设问句引出白杨。

(4)讨论:为什么这么写?(结合这段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幻灯片来理解。)

(5)总结学习方法

2.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按照思考题的顺序,轻声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层进行阅读)

(2)指名读第一层,重点理解:“卫士”、“出神”在句中的意思。

(3)读第二层,讨论:爸爸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白杨树的?

(4)进一步理解:爸爸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6)体会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抓住“消失”和“严肃”。)

(7)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3.练习运用阅读方法,自学理解第三段内容。

(1)练习用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课文。

(2)学生议论学习体会。教师点拨,弄懂重点语句的含义。

4.运用阅读方法,独立自学理解第四段内容。特别注意“微笑”一词,以深入理解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总结(略)

《白杨》教案 篇5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案 篇6

案例背景:

《白杨》被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对下一代的希望作为教学难点。本篇课文典型的写作特点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篇,在课文中几次出现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扎住不同人物对白杨树的特点的理解,从而发现几个人对白杨树认识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与此同时,让学生划出爸爸神态的变化,重点体会两个“沉思”,从而突破难点。

课程片段:

生:齐读下列词语

戈壁、抚摸、介绍、表白、叙说、昏黄一体、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应该是向上的。

师:在本篇课文中“高大挺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读文中句子“每隔几秒钟,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

师:我们能把高大挺秀换一个词语吗?

生:高大挺拔。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气的意思,应该是说白杨树长得比较细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强调向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同的词语所描写的特点各有不同,那你们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那个更贴切,或者用别的词语来形容。

生:……

师:同学们,这是白杨树留给你们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对白杨树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你拿笔用“——”划出白杨树的特点。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

汇报:作者:          高大挺秀

儿子和小女儿: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强、适应能力强    坚强

师:分别读一读这四个人对白杨树特点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儿子和女儿说的是白杨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师:那爸爸说的是白杨的哪些方面呢?

生:(读第十三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话。

……

(结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话。)

……

(读第十七自然段,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说法。)

……

(找到文中两次出现的“沉思”,进一步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分析:

为了让学生从抓住白杨的特点来理解课文,我从两个词语的区别,引出对白杨树的特点的描写。然后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归纳白杨树的特点,包括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从而体会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话语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这样的设计轻松的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来,开始探索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父亲的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