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单元知识分析单元教材解读信息窗1的解读已学的知识乘法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三下52×47-50×47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加法运算律(四上1)一般行程问题(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本单元新学知识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续学习的知识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用方程解行程问题(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xx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92页的天平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克的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
2、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3、X+5=10,X+5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4、(出示月饼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400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
6、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4X表示什么?
8、(出示水壶图的左边)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0xx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杯,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9、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xx毫升
10、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了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2X+200=20xx)
教学时通过3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都蕴含着一个等量关系,把它表示出来就得到方程。
要学生从图中获取到数的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尝试用符号表示各个等量关系。
11、2X表示什么?
12、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
13、像X+5=10,4X=40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二:解释运用:练一练
1、看图列方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X+20=50+20
(2)X+X+7=11
(3)4X+6-3=87
(4)X+21=175
(5)b+15+b=100
(6)5X+2+2=44
2、根据题意列方程。
(1)理解题意,车上原有多少人可以用什么表示?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X-5+8=15
(2)理解题意,摆一摆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3、日历表的规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中间数是Y,左边的数是Y-1,右边的数是Y+1
上面的数是Y-7,下面的数是Y+7,(2)5个数之和除以5就是方框中的数
(3)115÷5=23
引导学生找出等式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会用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找一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
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准备复习
1、下面的数与0.659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0.6596.59659065.90.0659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观察P38街心广场图: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
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砖长
0.3米、宽0.2米。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交流讨论。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向
()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
×0.2
0.06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
0.2=0.06。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计算小数乘法时,为了防止在积的小数位数上出错,可以在计算之前,就正确确定出积的小数位数,等计算结果得出后,再与已确定出的小数位数相对照,看是否一致辞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2、完成教材第43页“试一试”并交流。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
七、拓展提高不用计算,直接填空。
(1)0.7×0.9积是()位小数。
(2)0.38×0.26积是()位小数。
(3)23.8×0.6积是()位小数。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39页“练一练”2、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我们黄山市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
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2014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2015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2016年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2017年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吗?
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高兴,正积极准备呢!
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
3、这是他们购买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
5、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相同的,但十分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十分位相同,但百分位不同的)
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机会,关键处应给予点拨。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超市中水果价格
1、四位同学购买饮料后,又购买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买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
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较的?
(二)选商店买商品
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行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相同,他们想买最便宜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
2、完成教材42页第8题
(三)给商品加上价签
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现在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
(四)分析跳远比赛成绩
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行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
姓名:小军、小芳、小红、小强
成绩/米:2.05、1.84、1.88、1.93
2、请你帮他们排排名次吧?
(五)认识四位同学
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
2、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
(六)精彩挑战
1、同学们,现在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如果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1、50<2、55 2、55<2、88 2、88>2、85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整数部分和十分位
比较十分位都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 )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372454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51111201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127□3□6□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教师板书:
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
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
1.例1 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
(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板书:……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ooo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
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缩小100倍) 0.506(缩小1000倍) 50.6(缩小10倍) 0.0506(缩小10000倍)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ooo倍……
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
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可以了。
(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把0.654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6.5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65.4;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654。
(2)同理把43.9缩小10倍,l00倍各得多少?
43.9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4.39;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439。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填空。(投影)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得( )。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这个数就比原来( )倍。
(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8 1.25 4.036 8.73
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7.3 5.94 0.248 125.6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l一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会的计算解决实际外呢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完成口算本上口算一条,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二、笔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题,并进行评比,看谁能做计算小能手。
完成第13页第7题。
⑴出示第7题,指名读要求。
⑵请同学们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⑶同学们分别笔算,并指名板演。
⑷将算出的商与估计的商对比,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⒈复习的第8题。
⑴出示题目,说明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
⑶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⒉复习第10题。
⑴指名读题。
⑵出示第1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售价的平均数。
学生解答第1,2个问。
⑶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全班组织交流。
四、思考题
指名读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右边一题答案不惟一。
五、你知道吗?
五、布置作业。
第7题和第9题。
课前思考:
第7题学生需要应用笔算、口算和试商、调商中获得的经验来判断和估计。要注意通过估计和交流来了解学生对除法计算的掌握情况,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8题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要求,明确其中隐蔽的条件,一年有12个月,使学生体会审题的重要。
思考题的关键是依据竖式笔算方法和竖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进行分析、思考。
授后小记:
今天计算占时不多,主要练习一些应用题,发现学生审题不认真,只看题目的表面情况,求平均数就把有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不管求的是什么?也不管算出的是什么?练习后我请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都拿出来比较,看看谁对谁错?错的可以怎样改?错的求的到底是什么?组织学生探究、分析。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是本单元复习的'最后一课时,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的较好,能正确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但今天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我发现许多同学对于上学期学习的年月日以及求平均数的知识有些遗忘,特别是年月日。看来要抽空复习一些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授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第一单元的练习算是告一段落了,细思量学生的掌握的情况,真是令我担忧。作为老师,面对学生那样的错误真是可以说矜驴技穷。而学生面对繁复的计算不是这儿错就是那里错,也显得无可奈何,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 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 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 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 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20页的第13题,教科书的第12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具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1、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综合练习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