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2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揭示课题

1、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计算工具探索之旅。计算工具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记数的需要。慢慢地为了计算方便,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屏幕配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有个直观感受)

2、播放短片——计算工具的演变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叹计算科技的发展。

二、探索交流,进入课题

(一)认识算盘:

1、引出算盘:

(1)教师谈话同时播放算盘的声音,引出算盘生根据二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大屏幕配合演示)

算盘的四周叫做框,中间的一横叫做梁,串起珠子的小棒叫做档,上面的珠子叫做上珠,下面的珠子叫做下珠,上面的一颗珠子表示5,下面的一颗珠子表示1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算盘小精灵解释原因,老师操作大屏幕配合演示)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十进制的计数方法。

(3)使用算盘

注意点1:我们在使用算盘前要先定好数位,先将右边某一档定位个位,依次往左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学生在自己的算盘上分别拨出1、3、4、5、9、10

针对如何拨5,师生探讨拨法,再交流10如何拨,为后面拨多位数做铺垫。

注意点2:在两位数及两位数以上的多位数记数时要从高位拨起。

(1)生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数(利用希沃助手将学生拨的算盘投屏到大屏幕上,生观察描述)

巩固练习:男女生比赛拨数(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此处用了移动和倒计时的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

(2)认识算盘上表示的数

学生说出老师课前在算盘上拨好的数

巩固练习:游戏认识算盘上表示的数(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更好地达到练习的效果)

(二)计算器的认识

珠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老师希望在我们同学的手中将它一直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和学习西方的计算科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生活中最常用的计算工具(出示生活情景)

—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1)小组内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介绍计算器

让学生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计算器在小组内介绍,并说一说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共同点。

(2)一起介绍计算器的键盘和显示屏(配合板书)

2、交流如何使用计算机(利用电子白板倒计时功能)学生自由使用计算器,并汇报自己用计算器做了什么,怎么计算的。探究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3、练习使用计算器

通过flash动画,接受机器人贝贝的挑战,比一比使用计算器谁更厉害,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提问:回顾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了计算工具的演变史,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感叹现代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未来啊,还会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等待我们同学去发现和探索,也希望现在的你们为了以后更好的自己好好学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 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 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 写作: 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 写作: 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写作: 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 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 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 错误 )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 错误 )

第三关:精挑细选

1、 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 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布袋、各色彩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习新课: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来玩摸球的游戏。板书:游戏

老师取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前摸,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摸球结束,统计两种球分别摸的次数。(红的多)

看了数据,你有什么问题?(红球摸的次数比较多,有可能红球的个数比黄球的个数多,很想知道究竟有几个红球和几个黄球。)

老师打开布袋,一一请出各球,发现:4个红球、2个黄球

你想说什么?(不公平)

为什么?(红球个数多,取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所以是不公平。)

那你觉得怎样放球就公平了呢?(比如……一句话:要红球和黄球一样多。)

2、各组按照本组的商定,摸球并做好记录

交流:出示一张表格,分别填入各组的数据

组数 红球个数 黄球个数 摸到红球的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哪方赢

1

2

3

4

5

6

合计

观察这份表,你发现了什么?

3、再来说一说:�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继续添上1个蓝球

讨论:公平吗?为什么?

指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是要考虑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是否一样多,所以在放球的时候,红球和黄取要

放得一样多。由于摸到蓝球等于没摸,所以并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所以还是公平的。

继续添上2个蓝球、1个绿球……

小结:决定胜负求数的个数相同,那这个游戏就是公平的。

二、练习巩固:

1、很多游戏都需要考虑公平性,比如:(第1题出示)

看图后回答: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有右边的转盘呢?

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为什么?

2、(第2题)……� � 比较多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三、你知道吗?

在足球比赛的时候,常用抛硬币来决定开场。� 你发现了什么?

(虽然说是公平的,但在10次里,并不是出现了5次正面、5次反面。有的组甚至出现了正面次数远多与反面的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地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升规范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将画图过程提升到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探究和分析的过程,并能用数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2.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总结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合作中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感受合作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直尺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引入: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说画法与步骤。

(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的方法与步骤)

提问: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都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2.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教师通过复习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实践操作,建构模型

活动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学生完成“阅读与理解”部分的内容。

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汇报: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2.分析画图方法,动手操作。

引导:想一想长方形有什么特点?你想怎样画出这个给定长和宽的长方形?

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汇报。

阅读教材60页例4“分析与画图”部分的内容,观察画长方形的步骤,对比自己的想法,尝试画图。

3.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体交流、评价,分享画图的经验。教师点评总结,提示学生养成规范作图的习惯。

4.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

课件展示画长方形的方法:

5.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

提醒学生作图的关键:画长方形时,无论先画长还是先画宽,都要保证相邻的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验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所画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尺测量长和宽,看长度是否符合要求。

6.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找学生边操作边解说画图方法。

活动2画正方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

拿出“课堂活动卡”(见本书192页),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并完成作图。

2.讨论,交流,尝试作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作图过程,讲解作图的方法。

4.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回答后,师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操作指导

画图是一项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想怎样画这个给定大小的长方形,然后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画长方形的方法。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掌握画正方形的方法。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教学难点,学生作图难免会不规范,因此用多人展示交流、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分享画图的经验,提升规范作图的能力。

板块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巩固练习。

(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时,再讲解订正)

2.用画垂直线段的方法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最大的正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展示操作方法)

操作指导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指正,在相互评议中,正确掌握作图的方法。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63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例4画长方形的方法:

(1)画已知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都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3)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画正方形的方法:根据画长方形的方法和步骤,总结画正方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反思

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在教学中,因为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所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最后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在学生实际画长方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长方形中邻边互相垂直,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的特点。

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长方形并总结出画长方形的方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最后画正方形,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提醒学生画图要细致严谨,垂直和线段长度要精确才能画出标准的图形,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 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 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 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 134067 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 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 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 9999×5=

9999×2= 9999×7=

9999×3= 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 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 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8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认识常见的几种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角演示器,三角板,演示用的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角的度量

1、引入课题。

出示图片:

这两个角哪个大?(角2大。)

你能准确地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吗?(不能。)

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2、认识量角器。

我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刻度尺和常用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同理,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常有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7,用符号来表示。教师出示量角器,同时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感知后,提问:你看到量角器上有哪几个主要的部分?

让学生回答后出示量角器,讲解量角器的构造。

(1)量角器的中心: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2)认识1度的角: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1度的角,记作1,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小格。

(3)认识内刻度的零刻度线和内刻度:从0。刻度线开始,按逆时针的方向往上数。2份所对的角就是2。;30份所对的角就是30;90份所对的角是90;170份所对的角是170;180份所对的角是180,为了读数的方便,给它标上刻度数,这就是量角器的内刻度;内刻度的零度所在刻度线就是内刻度的零度刻度线(指演示量角器),也是量角器右边的零度刻度线。

(4)认识外刻度的零度刻度线和外刻度(可以仿照内刻度线的认识来进行)。

3、教学角的度量方法。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怎样量角呢?

教师:量角的时候。把量角器有度数的一面放在角的开口方向上,按照这么几步来做:

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接着提问:角的另一条边上有两个度数,读哪个度数呢?

指出:如果电了内刻度线的零度线,就读内刻度的度数。如果用了外刻度的零度线就读外刻度线的度数:教师指导学生量书上的之3的度数。量完/3后,指名让学生再按照下面的提问复述一遍量角的步骤。

提问:量角器怎样放?第一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第二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角的度数看哪边:从哪儿的0。往上数?

为了帮助学生很快掌握量角的方法,介绍一首歌谣。(贴在黑板上。)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

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量出教科书第123页上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角的大小。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对量角的方法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量完两个角后,提问:从上面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指出:龟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察看学生量角的情况,对有困难的作个别辅导。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量角的度数,再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量实物中的。角,要注意察看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指导,学生量完后,指名回答量的结果。

教师要指出:一般三角板上的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即一块为30、60、90。另一块为45、45、90。这些角的度数今后用到的地方比较多。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特殊角的度数记住。

(4)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先让学生量,由于没有学过角的计量单位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量的时候,若不得整度数,可取最靠近的度数,这样/1、之2应为56,之3是113。让学生回答后,可以进行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角的分类

1、导入课题。

用出示一组角。

问:这一组角有什么不同?

因为角有大有小,所以需要把角分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2、理解直角的概念。

(1)直角的度数。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用量角器量其中一个直角,看是多少度?(学生量手中的图形。)得出结论:直角是90。(板书结论。)

(2)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直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举例说出周围实物中的直角。

(5)画一个直角。

注意察看学生画角的两边时画的方向对不对。(应从顶点出发画两条射线,以强化角的概念。)

3、理解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把用纸折出的直角展开。

提问:这是不是又得到一个角?找出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在哪?再看看角的两条边成什么样子?

指出:像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谁能说说平角的特点?

(龟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平角有多少度?为什么是180。?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板书l平角=2直角。)

(2)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平角。

(3)画一个平角。注意要从一点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条直线。

4、理解锐角的概念。

(1)认识锐角。

提问:用直角与下面各角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这些角都比直角小,也就是说都小于90。像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

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锐角?

板书锐角的概念: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用纸折一个锐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折叠,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折的情况;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锐角(要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见过的锐角。

(5)画出一个锐角:

先让学生画。然后再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锐角。

5、理解钝角的慨念:

(1)认识钝角。

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并写出结果。

提问:量了这些角之后,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可能回答这些角都大于90。,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说出这些角还都小于180。。)

指出:像这样的角我们称为钝角。

提问: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角叫做钝角?

学生回答后,集体归纳钝角的概念,板书: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2)让学生用纸折一个钝角,教师注意察看。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钝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画一个钝角。

6.练习。

(1)做第125页上半页做--做的第2题: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出示三角板,指名让学生说说老师所指的角各是多少度。它们分别是O一种角。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

先iL学生填在书上。指名学生回答时,要求简要说明一下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再出示已画好的角的投影片。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哪几个角小于90。哪几个角大于9O.

四、小结

指导学生看书。并提问:

(1)这节课学习了几种角?

(2)哪几种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哪几种角的度数不固定?

(3)把这些角按照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五、巩固练习

(1)闭眼想--想各种角的形状: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提示学生做这道题时可以借助量角器或三角板,教师注意巡视;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再分别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电的度数: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量的结果,再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是360。然后指出:一个钟面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周角,也就是360。从而指导学生思考小时的刻度将钟面平均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所对的角就是36012=30。由此便可推算出各个整时数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9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6.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

7.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10.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十进制计数法

课题: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及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读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数的产生

1.探究数的产生(质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看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教师总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自学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页的教学挂图:

(1)让学生看图,图上说明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补充。)

(2)你读过这方面的书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请几名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

教师: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旧知。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 82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与720101的位数 ( ) (相同或不相同)。

(2)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3) 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 ○ 1280 2010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11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 日本:3658200 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 印度:606500 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 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 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 先分级 再分类 比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计算。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

教学难点: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预习作业:课下搜集计算工具的发展资料

课前准备:师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学生每人一张阅读资料。计算器、算盘各一只。

学生可把家中的算盘带来。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

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手中的资料。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介绍了哪几种计算工具?

(2)算盘的结构是怎样?

二、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数。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木棒、手指、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但这种方法不能记录大数目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想出样一种新的计数方法--算筹。

(2)介绍最古老的计算方法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师讲解26034的摆法。

学生用火柴棍代替算筹摆出6357、20435、1818三组数字。

第二版块:

小组合作,了解算盘的结构和指法。

三、介绍算盘认识其结构。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是我国同四大发明齐名的重大发明之一。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06厘米,宽则为26厘米,共有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的指法:

四、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每组一个算盘)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到前边讲解。

(2)生报数,拨珠,如6125,4037……

(3)尝试:计算:70149+23867

五、交流:比较80与8在算盘上有什么区别?

体会定位点的重要性。

试一试:在括号里写出下面算盘上算珠表示的数(标记处表示个位)。

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

385 1378 5600 7432 60409

第三版块:

探索交流,认识计算器:

六、认识计算器:

师;刚才介绍的我国古代的一些计算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工具了。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

1、介绍功能键:

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简单的计算器。

自主学习

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2、计算操作:

师:都有谁会使用计算器?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输入题目

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

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第四版块:

学以致用,我能行

我能行:

一、用计算器计算并写出结果,看看谁最快。

999999+123456=()

999999-123456=()

777×123=()

53372÷4852=()

二、先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个算式的结果,再按规律写出第四个算式的得数。

99×99=

999×999=

9999×9999=

那么:9999×9999=

三、小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x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x000与249x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x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x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4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使用方法,同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

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习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计算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

1.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

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认识算盘,了解 算盘的结构,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 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2. 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 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1个上珠表示5。

教学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308、1000、256、760 3.介绍 算盘的历史: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工具--算 盘,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 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算盘。

【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算盘,了解算盘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算盘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算盘的构成:

①教师介绍算盘各部分名称。

学生结合课件记忆。

②教师手指算盘的各部位。

学生说出名称。

③介绍算盘珠子的作用。

教师:算盘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数数和计数,下面的一个珠子表示1,上面的一个珠子表示5。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研究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算盘珠子的作用。

2.教学用算盘计数的方法。

①确定数位。

教师:用算盘表示数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个档作为个位。

提问:请你看看这两个小朋友把哪个档作为个位?十位、百位在哪?请你指一指。

②在算盘上表示一位数。

活 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5、6、9。 提问:怎样在算盘上拨出5?怎样拨出9?

③在算盘上表示两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

提问:你是怎样表示的?个位 上为什么不拨珠子? 教师:个位是0 ,在算盘的个位上就不拨珠子。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27、30、65、99。 提问:你是怎样拨的?

④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0。 提问:怎样表示?

活动:请你拨出254、180、309、600。 提问:1 80、309怎样表示?

教师小结:拨数要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是几就拨几 ,如果这一位上是 0,就用空挡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364、620、805、700、951、519

2.把相同的数圈起来。

3.你知道吗?

比较中国和日本算盘有什么不同?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是学习,你有哪些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 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2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中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合。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既是对亿万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言语表述强等特点,而且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接触过较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前面知识的`迁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但随着数据的变大,相应的数位、数级的增多,对于部分学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并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迁移、探究的过程,归纳出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

2、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台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

2.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书说说三亿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三级,亿级上是3,其他数级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三亿 写作:300000000。

②、这个数亿位上是3,所以在亿位上写上3,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0000000。

(2)、说说三十亿九千万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3级,亿级上是30,万级上是9000,个级上都是0,所以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②、这个数十亿位上3,千万位上是9,其他数位上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90000000。

(3)、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请2~3名学生写一写,并要求说说是怎么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分级,有三级,亿级上是7003,万级上是20,个级和其他没有数的数位上都写0占位,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②、这个数千亿位上是7,亿位上是3,十万位上是2,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700300200000。

2、练习巩固

(1)、出示以下题目:

①、今年6月份福建省经历了持续的暴雨洪水袭击,导致三十五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总损失达到十一亿五千六百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达三亿八千六百万元。

②、海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四十五亿零四百万千米。

③、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广东省有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人

(2)、让学生先读读内容,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3)、要求学生上台汇报。

3、总结汇报

先想想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4、出示例3

(1)、说说例3的要求是什么?(学生都题目)

(2)、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没有改写单位前它的单位是什么?

(3)、请一名学生说说200000000是如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

预设:

先分级,然后找到亿位后将亿位后面的0全都改写成“亿”字。

(4)、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后它的单位是什么?(即改写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5)、请学生独立完成1000000000和530500000000的改写,并汇报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5、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3题。

八、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写法、改写

写法: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改写:

1000000000=10亿 530500000000=5305亿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板书只有课题,其余部分的设计只是在展台上进行了展示,但在黑板上没有呈现,这些内容应当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此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对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准确的写法起一个示范作用。其次,环节设计的不是很紧密,对时间的把控也不是很好,导致课上都没有做相关的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培养分分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信心,感受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各一;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在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认识了许多的四边形,那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呢?

师:今天四边形之家要邀请它的家族成员来开联欢会,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你还认识它们吗?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图形的名称。(生说名称,教师相应的课件出示名称)

师: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能介绍它们的边与角各有什么特征吗?

师:这两个图形(出示和,并粘贴在黑板上)你能试着说一说它的特征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大家描述得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这两个图形我们不熟悉,所以描述的信息不够准确,没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让你清楚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索发现,掌握特征。

1.联系生活,建构概念

师: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师:你们真会观察啊!除了这些,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生举例)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既然他们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观察图形,直观感知

师:好了孩子们,先来看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梯形有什么特征呢?

生说:平行四边形左右的边是平行的,平行四边形的上下的边也是平行的。师指图比划,梯形的上下边是平行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的一组边平行(老师说时带动作),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验证。

3.验证猜想。

师:现在在你们的练习纸上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请你拿出工具检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边是否平行。

学生活动:验证。

活动结束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就图说明。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他们组有这样的发现,其他组和他的发现一样的请举手,哦,大家都有这样的发现。是不是其他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4.整体呈现,确定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首先来看平行四边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验证。

师:验证之后可以证实我们刚才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吗?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读。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子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2)梯形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看梯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梯形并验证。

师:现在我们又证实了刚才梯形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一说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刚才这个同学发言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谁发现了?你能解释什么是“只有”吗?

学生读概念,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

5.对比概念,上升理解。

师:(指板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同学们,既然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了,谁说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但也有不同,谁来说说哪里不同?

师:加着重号“分别”是什么意思?“只有”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不要这两个字?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那么,请你迅速的判断一下。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在完成此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争议,则让学生议一议;无争议则提问:为什么在长方形下面画“○”?为什么说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果分别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一种图形,这几种图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庭中应该站什么位置呢?(课件出示集合圈)

师: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放大正确集合图)

师:谁能根据这个图说说它们的关系?(生说)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了解了,说到四边形,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课件出示:)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继续演示:不可能是……?可能是……?

不可能是……?可能是……?

一定是……?为什么?

师:其实谜底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分图形。

呈现题目:如果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游戏互动,感知计算器的作用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爱动脑筋,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的计算能力。

课件出示题目。

第一组:25×20 45+55 360÷36 1900-100

第二组:123456+98552 3698×46201

36952872÷2332

师:同学们能很快算出第二组算式的得数吗?

生:不能。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类似的大数,当计算比较复杂时,可以使用计算工具——计算器。从古至今,人类都使用了哪些计算工具呢?它们发展的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初步认识、了解计算工具。(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快。

⊙引导探索,认识计算工具

1、计算工具的历史。

师:计算工具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过程中,产生了记数的需要。慢慢地为了计算方便,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课件出示教材23页阅读资料,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

请大家阅读资料,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观看课件,交流感受)

2、算盘的认识。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它。

(1)认识算盘。

师:关于算盘,你都知道什么?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你知道算盘的1颗上珠表示几,1颗下珠表示几吗?(课件出示算盘结构图)

明确算盘的各部分名称,算盘上方的每颗算珠表示5,下方的每颗算珠表示1。在算盘上记数时,首先要确定某一档为个位,从个位向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

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强调:“5”一般不用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1颗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个位上的1颗上珠和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的1颗下珠表示;空档表示0。

(2)拨数练习。(见课堂活动卡)

(3)课件出示教材24页练习题: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计算器的认识。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计算器越来越普及。它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比如:在餐馆吃饭结账时,用计算器计算,又快又准。

(2)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出示教材25页情境图)

下面是一种计算器。

①拿出计算器,看看你手中的计算器,再看看同桌和PPT上的计算器,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强调:虽然计算器的大小、功能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计算)

②请同学们看一看,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你知道哪些按键的功能?和同学交流一下。(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交流)

③生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计算器上的一些最基本的按键的功能,并在计算中灵活应用它们。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按键。例如,b/c、a、x2等,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时给学生自主学习计算器功能键的机会。学生自己摸索、实验,互相讨论、交流,自己寻找、发现,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巩固练习

算盘上每颗上珠代表(),每颗下珠代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计算工具,了解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认识了算盘和计算器,还知道了计算器上每个按键的功能。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的认识。

(1)算盘的各部分名称。

(2)算盘的作用:计算和记数。

2、计算器的认识。

ON/C开关及清除屏键

AC清除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2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例1通过对某地区不同时期的城乡人口分别进行统计,再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形成一种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发现该地区近年来人口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二)本单元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学生观察统计表,完成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展示统计图。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1)学生观察统计表。

(2)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学生展示统计图。

2、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①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②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

①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②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

①小组合作探索

②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③根据组里统计的结果计算出全班的结果,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情况。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2、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

3、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4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5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6

教学课题:

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小数七册教材第101页例题、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IP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修改),学生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⒈.知识竞答

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面积?

⑵已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判断计算的对错。(CAI)

3.导入课题: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⒈.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⑴指出数学课本封面、手帕的周长和面积。(实物、CAI)

⑵指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讨论研究,教学例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⑴出示例题及想一想,分组讨论并尝试计算。(CAI)

⑵抽生汇报,相机板书

区别、周长、面积

①概念:四条边的总长、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②计算方法:(长+宽)2 长宽(4+3)2=14(厘米)43=12(平方厘米)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③计量单位: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3.教学例2

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CAI)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全班齐练,引导学生区别两个44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反馈调查

P101做一做第2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7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