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风随笔范文(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月风随笔】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文。南宫弈寒
砚一泓雅墨,展一纸素笺,执笔沉吟,填一阕相思词,遥祭情殇。
孤灯下,青色案牍,檀香袅袅,孑然只影,挥毫泼墨,笔尖相思浓,书写着旧事前缘,那一抹淡淡的幽伤,滑过了岁月如烟刻痕,搁浅了浅斟低吟的情怀,闲抛了谁和的一世琴箫?化为相思痕,写进相思词。
吟一段烟花烂漫,听一曲月色未央,邂逅几许寒风透窗,烛影摇红,风舞幔帐,乱了流年;默听花语,怜惜群芳黯绽,瘦了几许清愁,感叹花期暗逝,添了几缕神伤,荼蘼花开春事了,凝眸处,那渐行渐远的倩影将去何方?又将缱绻何方的少年郎?
半生流连,一世痴迷,只换来千里烟柳,万艳一哭,哭尽这繁华易逝、闲愁万种,曲终人已散,蜡炬终成灰,醉乡一夜头白,依稀,谁的眼眸又氤氲了珠泪涟涟?谁的罗衣又翠绿了相思离殇?
搁笔信步,倚窗望月,寒月如钩,孤悬在疏影柳梢头,泻下一池清冷,迷离了荷塘莲蕊,惊起蛙声无数;风吟小楼,幽门半闭,冷香暗浮动,殷红桃花摇曳凌乱月色,揉碎满园残蕊落红,绿波生处,伴雨带愁流过。
这一场忧伤烟雨,打湿了前唐晚宋的幽诗怨词,痴了天涯羁客相思几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莫道不销魂,只是当时已痴迷,临水照影,花季邂逅,金风玉露却抵不住岁月蹉跎,那一季的缠绵镌刻了苍白流年,伴随着时光穿行千年,错了信期,黯然了谁等谁的痴情守候?
微风透窗,素笺伴风飞舞,翩跹了纸上相思,清瘦了瑰丽饮水词,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前情旖旎,笑靥如花,西窗剪烛相偎私语,醉笑不诉离殇,已是旧时景,随风飘落在护花春泥,无情了落红。
蓦然回首,前尘不堪流连,自卿离去,暗淡了这俗世繁华,只余孤影几度徘徊,独酌月下,对影成殇;陌上花开乏人赏,红尘孤飞凭谁引?独自憔悴,把剑凄然望,来时路上,再不见那一痕素裳淡雅。
堂前燕,沐烟雨,鸣月孤飞,月下荷,濯清涟,伴泥摇曳,楼中人,染相思,闲愁空抛,花径追忆旧时欢,秋千空荡人影渺,人间别久悲成酒,两处销魂各自饮。
我不能这么快就老去
栀子花开,它的气息停在夏日
你前世的约定却尚未抵达
期待变得无望,叶片上的清香
让我即使回到童年,都不忍放却
我没有碰掉那些美好的字眼
丧失未知的喜悦,欢愉是暂时的
你和我都渐渐老去
经年的风霜,披在我们肩上
无法卸掉
女儿如花,我牵着她的小手
还要去黎明的广场看朝阳升起
有一天,当我回到故乡,成为这个城市的影子
重新获得的欢乐,一定如牛羊一般悠闲
秋天的果园,我一样随乡间的风,漫步
我不能轻言悲伤,不可遏止的陷入怀念
天空高远,我只能把自己交给大地
慢慢的走着,走向庸常的生活
避开老,避开旧容颜,而把心事全部放下
接近午后
我们都下山了
没一个人停在半山腰歇脚
秋天的山坡这般冷寂
只剩下不多的羊只从荒草上缓慢爬过
孤零零的树下,我举目望去
那座熟悉的老屋,再也无人眷恋
风吹得人面目苍白
脚下发出沙沙的响声,那么清晰
灰喜鹊跳过枝头,飞向密林
山谷空空如也
我透过稀疏的阳光
不想把闷在心里的话给谁说出
唯一的一条河道干涸
它指明的,却是下山的路
山峰聚集在一起,成为空阔的背景
继续往前走,不要停
暮秋尾随身后,要跟着我们回家
爱上
我爱过的墨绿
在深冬持续着更多的衰落
它们恍若我曾经路过的青春
在把父亲送走之后
就一言不发,渐失光华
现在,我更爱风霜吹打,寒风迎面
爱上人间的一切悲
罗敷河,有我伤心的理由
走遍深冬,伤痕仍历历在目
满坡的庄稼遍及村野
我要暂时忘掉恐慌
枕着清冷的月色入睡,在幸与不幸之间
找准现实的平衡点
从一降生,来到人间
似乎,我就爱这尘世上的苍茫
现在
我厌倦了灰色的天空
――粉尘中这呛人的味道
没有绿意染目
三月,灿烂的词汇
从众多幻象中长出翅膀
带上欢快的脚步
去广阔的世界挥斥意气
这样难得的好日子
我没有外出,倚靠家门
懒懒的晒着太阳
像一只不被注意的猫
舔着自己的毛发
一晒就是一个下午
从前的乡下,我总是喜欢
这般随意,把甜蜜挥发
我可以冥想
把节省下来的时光
在漫不经心的阅读中进行
和路过家门的那个人
在一场倒叙中
完成对万事万物的热爱
生活要继续――
让我再舒展舒展筋骨
投入到春天深处
在每一件细小的事件中
送走爬过心底的忧伤
不说遥远
阳光贴着大地 ,影子
依旧跟在我们身后
薄冰,还没有全部消融
接近三月,春天说到就要到了
把酒诗话的人坐在一旁
他说着春天,他听到海边的消息
他想把眼前的事物,写进文字
而不是胡言乱语
手中这本厚厚的字典里
我关照的是天气,蔬菜,祖国
这些字眼,像钉子一样
曾深嵌进我的心灵
现在,依然如故
请不要用虚无主义来假设
应该把冰霜交给北方
把阴郁还给夜晚,道路还给盲人
我还要站起来
把该说的我爱你,大声说出来
一别经年
当我有勇气对你说再见
那些露水中的蝴蝶,羽翼透明
像闪亮的言辞让我心头微微一颤
潮汛越过千里,还没有停止
揉碎写有诗句的纸屑,漫天飘飞
这么多年,我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
背离了故乡,不愿把罗敷河的旧事重提
在高楼丛林般挺立的城市里
我低下头做事,挺起腰做人
把尊严与卑微同时卸下
安放给这个冷冷的夜晚,等待温暖
因为还没有你准确抵达的消息
我惆怅于无人再来的河边
将泛滥成灾的怀念流放
时光下背影,如铜像般凸立
是不是它历经太久,最后也会被岁月风化?
穿过秋阳,穿过孤单的山冈
我即将并终将漫行在遥远的边地
怕用尽我后半生,也难以把你追回
往后
如果还剩下一分钟
我会用60秒来把你慢慢遗忘
让时光停驻――
匆忙的岁月间
多少人要面对现实与命运的捉弄
在麻木的往事中
把自己丢失
那本日记微微泛黄
随着春雨涨潮的记忆淋湿大半夜
无论未来是一张怎样的面孔
因冷酷而陌生的城市表情
将在往后的日子
如沙尘暴突如其来
年少的情怀走了
怀念中的人远赴异乡
刚刚醒来的这个早晨,头脑偏疼
再望春天空空如也
到了秋天,我必将颗粒难收
抹不掉的伤痕在骄阳下暴晒
我肯定还有不忍流出的泪
有难言的秘密凝结一起
令我多梦的故乡
再回去时,面目全非
远 村
留给我温暖的事物不多了
百里之外不算遥远
但这个春天,我确实不想回去
我找不出确切的理由
在一个午后,再次让记忆
模糊成片
我渐渐屈从于命运安排
开始信服人间的悖论
它们有时并不荒唐
在我身后,风雨中的村庄
几百年,生老病死,一如既往
像暮色中悲凉
世界再辽阔、再广大
我拥有的天地小而又小
那伫立着的宁静
清贫岁月中咽下的苦与泪
都是麻油灯
关键词:叶适;记体散文;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10—01
叶适是南宋散文名家,千百年来备受称赞。宋叶绍翁云:“水心先生之文,精诣处有韩、柳所不及,可谓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矣。”四库馆臣说:“适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宗。”其散文诸体兼备,涵括奏劄、奏议、表、书、序、记、墓志铭、祭文、铭、疏文等十几种体裁样式,许多名篇已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典范。考察历来对叶适散文的探讨,其奏劄、奏议、墓志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关注,而记体散文则似乎未予重视。本文拟就叶适记体散文之艺术特色略作论述。
叶适的记体散文,“藻思英发”,文采烨然。模山范水,状景如画,叙事议论且富含理趣。
叶适记体散文的特点之一,在于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腾挪变化,涉笔成趣。北宋的记体散文,一般采用先叙事,再描写,最后发议的“三段式”写作模式。如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皆是如此。然而苏轼并不肯蹈袭常式,其《超然台记》、《凌虚台记》等将叙事、描写、议论穿插并用,灵活变化,使记体散文的面目为之一新,格局亦为之一变。叶适在记体散文创作中,继承了苏轼的这一笔法,灵活处理叙述、描写、发议、抒情之间的关系。如其散文名作《湖州胜赏楼记》:
凡城邑据江海陂泽之胜,皆即以为赏,盖物常聚于大矣。吴兴三面切太湖,涉足稍峻伟,浸可几席尽也。然四水会于霅溪,镜波蓝浪,梁梠动摇,而靓妆袨服之倒影,互为散合。众流放于荷叶浦,沈清浮渌,凫鹄栖止,而绮荷文蓼之罗生,无有际畔。特岭联互,巧石绵络,颇抑湖之重势而蔽遮其寒风,故其人意安而气和。舸经舫纬,艇绘艓缕,细声窈眇,豪唱激越,宛转一州间,随地而胜,随胜而赏,无不得所求,具区虽大,不暇观也。夫岂娱于耳目之狭者易徇,而迪于心志之广者难亲耶?亦其神灵爽异所独钟,彼虽大而此不小也。
本文为胜赏楼所作之记。文章描绘霅溪之镜波蓝浪,楼梁弄影;荷叶浦之渌水清波,凫鹄栖息,荷蓼罗生;绵绵的山岭与巧石,由近及远地点染了胜赏楼外的湖光山色。进而由景发议,“颇抑湖之重势而蔽遮其寒风,故其人意安而气和”。至此,景物描写似已结束。然而,叶适却宕开一笔,描写湖面上舸舫纵横,啸歌游赏的景致。文章景物描写,色彩清晰,静动相衬,文采斐然,别有一番韵味。文章以下部分转入叙事,遥想名士的流风余韵,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最后,作者谈到治政与山水的关系:“政在平,平在久。加以不倦,瘠土可使沃,穷阎可使富。况蒲鱼丰衍,明山媚水,素称胜绝乎!”。整篇文章,叙事、描写、议论灵活穿插,将优美的景物与深邃的哲思巧妙融合,意味隽永。钱基博先生谓其“随笔曲注,情事都尽;而波有余渟,笔无滞机”,可谓一语中的。
叶适的记体散文,结构模式腾挪不羁,变化自如,即便是一段之中,也往往将诸多表现手法错杂并用,极尽灵活变化之能事。如《白石净慧院经藏记》首段。作者先写游赏所览:“山麓漫平,深泉衍流,多香草大木。陆地尤美”;次叙景中之人与事:黄、钱二家,累世不贫,以秀士自居;又有杨翁者,善种花;余曾讲习于此,时与诸人赏花钓鱼,畅游净慧院;黄氏之子,终老不出户;再抒心中之情:“见其能侃然自得于山谷之间,未尝不叹其风俗之淳,而记其泉石之美,既去而不能忘也”;最后议论作结:“盖天下之俗,往往皆如是。使为上者知冒之以道,而不以偏驳之政乱之,则以余所闻于古人之治,何不可治之有哉!”寓景、事、情、理于文中,由景及事,由事生情,由情入理,层层推进,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谋篇布局的笔力。
叶适记体散文的特点之二,是用山水游记的移步换形笔法来记亭楼藏院,既让人如临其境,又引起人们探胜索幽的兴致。移步换形,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惯用笔法,叶适虽无山水游记,但他却将山水游记的这一笔法运用到亭楼藏院记的创作中来,可谓新人耳目。如其《烟霏楼记》。文章从作者赴蕲州之任写起,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沿途所闻、所遇、所览。先入蕲州境,极目“空堤绝岸,败芦衰莽”、“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渲染了一派荒疏之景;继而行至蕲州,总写蕲州风物与民情,“州无城堞,市无廛肆,屋无楼观,佳卉良木不殖,公私一切简陋”,这里的涵晖楼、见山楼与超然观等遗迹,既凋敝又逼仄,“皆不足以处”。最后,作者来到了烟霏楼。烟霏楼,在通判厅之西,为一州风光佳境。面对如此美景,叶适兴致盎然,展开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他先点染烟霏楼下“不见甚陋”的情状,再描写鸥鹭鸡犬,刻绘林樊晻霭,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动静映衬,展现出一幅生动秀美、启人遐思的画卷。要之,全文在移步换形的过程中,又常见叙事成分,将游记的写景手法与楼记的叙事艺术巧妙叠合,令人叹服。
文辞俊丽横肆、句式灵活多变是叶适记体散文的第三个特点。诚然,叶适强调“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但他并不因为重道而轻文,他曾编选过一部宋代散文集,名为《播芳集》,此书今佚,然序尚存。在序文中,他这样阐述自己的选文标准:“取近世名公之文,择其意趣之高远,词藻之佳丽者而集之。”又序《罗袁州文集》云“散语幽寂,有兰芷之洁;合语华润,有桃李之艳”,足见其对思想和艺术是并重的。
叶适“雄文博辩”,“笔力横肆”,擅长言事论证。又“于欧公四六,暗诵如流,而所作亦甚似之”。于是,他将政论和四六惯用的对偶、比喻、排比等辞式移植到记体散文的写景状物中来。他的记体散文也表现出“横肆”的特点。譬如《石洞书院记》:“土开谷明,俄若异境。稍复深入,臻于旷平,则石之高翔俯踞,而竹坚木瘦皆衣被于其上;水之飞湍瀑流,而蕉红蒲绿皆浸灌于其下。潭涧之洼衍,阿岭之嵌突,以亭以宇,可钓可奕,巧智所欲集,皆不谋而先成。”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句式工巧整饬,文笔俊丽雄赡。此外,叶适还好用四字句式,如《宝婺观记》:“漫陇伏冈,林茂野蕃,若轾若轩,若万马纵牧于平原,锦出绣没,不可控抟。两溪广长,会清合凉,匪厉伊方,徐纳于江。南山绵绵,果蔬之区,柘桑之园,日月风雨,借其姿态,雾烟氛霭,相为吐吞。”成功运用了铺排和比喻手法,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层层推移,一派千山秀色,尽揽绣囊。以大量四字句式展开铺排,又使行文气势流走。叶适《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称“文欲肆”,此文即见其妙。叶适甚得韩柳之意,除了喜用四字句外,还注重句式的奇偶相错,长短并用。如《沈氏萱竹堂记》:“沈君体仁始治园观,广池以接清流,累土以抗峻峰,缭其四旁,互为蔽隐,搜花拣石,绵日系月,衣食所余辄具焉。然后迟客有亭,延月有台,藓梅露药草木之奇品,莫不贯序以先后。”句式整饬又不失变化,有参差错落之妙。
要之,叶适的记体散文,打破传统“三段论式”的写作格局,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为一炉,结构灵活自如;在句式上,叶适既喜用四字句和对偶句来写景状物,又注重行文的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使记文横肆可观。此外,他将游记中惯用的移步换形笔法用到亭楼藏院记的创作中来,不仅引起读者探幽索奥的兴致,而且增强了记文的文学色彩。朱迎平称,“叶适是集乾、淳散文中兴之大成的散文大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叶适记体散文的贡献正是他“集散文之大成”所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35.
[2]永瑢。四库总目提要[M].万有文库本。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889.
[4]黄震。黄氏日抄[M].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54.
[5]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649.
[6]孙诒让。温州经籍志[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刊本。
[7]黄震。黄氏日抄[M].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70.
[8]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M].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54.
价值观问题与文艺创新之间有关系吗?我认为,不但有,而且关系还相当密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别的不讲,单看我国目前文艺创作的状况,就可得出这个结论。毫无疑问,新时期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创作中存在较大面积的混浊、苍白和龌龊的乱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近日读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冰同志的文章,他说:“令人忧虑的是,虽然这些年社会各方面一直呼吁创作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但一些作家尚未表现出拥抱时代的充分热情,甚至存在着某种‘逃避时代’的倾向,体现在作品中便是缺少时代气息与现实温度。”[1]这个判断是实事求是的。造成这种令人忧虑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发生了倾斜,陷入了误区,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的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文艺创作中呈现的脱离生活、境界低下、理想匮乏、信念缺失、情感粗鄙等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作家艺术家在价值观领域出了某些问题才造成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一则需要提高警惕和勇于自省,一则是需要进行反思性的探讨。
文艺要发展繁荣,必得走推陈出新之路。这有无数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证明。但文艺要走创新之路,不只是个技巧、手法、语言、形式的问题,更为重要的则是观念、思想、品格、意境的提升。文艺创作脱离了价值观的进步和创新,必然会“小家子气”,必然会变得“缺钙”,得“软骨症”。有人以为保持“价值中立”、放弃“价值诉求”,专写“超然于世”的作品,就可得到“纯粹”和“永恒”,这是自欺欺人的糊涂观念。鲁迅先生说得好:“我想,普遍,永久,完全,这三件宝贝,自然是了不得的,不过也是作家的棺材钉,会将他钉死。”[2]可见, 作家逃离价值观选择和培养的做法,实乃自我束缚、自掘坟墓。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例子加以辩驳,认为他笃信宗教,鼓吹“勿以暴力抗恶”,不还是写出了伟大的作品?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解。是的,谁都称赞老托尔斯泰的作品写得好,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可不要忘记,当年列宁是这样评价的,说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成了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迈进的一步”[3],除了天才的描述和“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4]外,同他是一位“强烈的抗议者、激愤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的重大问题”[5],能“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成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并且在作品里“反映了强烈的仇恨、已经成熟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摆脱过去的愿望”[6]其遗产中“有着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7],是绝对分不开的。列宁曾明确谈到: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说,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但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批判特点和意义,正在于他是用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把当时乡村、农民的俄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观点的急剧转变表现了出来。他的批判“所以这样感情强烈,这样热情奔放,这样有说服力,这样清新、真诚、具有力求‘追根究底’找出群众苦难的真正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因为他的批判真正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观点的转变”[8]。我们在这些精准、透辟、辩证的论述中,不是已经看到了价值观的选择对于一位作家的作品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了吗?
诚然,托尔斯泰的学说和不少观念同无产阶级的生活、工作和斗争是矛盾的。可他的学说的确“反映了直到最底层都在掀起汹涌波涛的伟大的人民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长处”。俄国工人阶级研究托尔斯泰的作品,“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敌人”;而全体俄国人民分析托尔斯泰的学说,“一定会明白他们本身的弱点在什么地方”[9]。鉴于此,列宁尖锐、坦率地批评了那些“把托尔斯泰称为‘公众的良心’、‘生活的导师’”的观点,认为那是“胡说”,是“空话”,是“自由派故意散布的谎言”[10],认为“这样的话,比普通的庸人论调还要坏。这是用虚幻的花朵来装饰‘烂泥’,这只能用来骗人。”[11]从列宁这种批评方法论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艺不可能没有价值系统,文艺也不可能表现抽象的价值观。价值问题同作品的优劣是息息相关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价值观上必定是先进的。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铁律。
二
上述这个见解如果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揭示社会主义时期核心价值观与文艺创作和创新的关系,就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了。
最近,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12],并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地区都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为什么这个时候印发呢?就是因为形势所迫,这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应当提到日程上来了。我认为,这对我们文艺创作来说,确实是“三月风”、“及时雨”,对推动文艺的发展繁荣会起的既醍醐灌顶又润物无声的效果。
从宏观的方面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性任务;从文艺的方面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文艺成为导引人们前行的灯火,成为为人们提供健康精神食粮的有力举措。我们面临着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这一新情况,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树立一种能凝心聚力、与时代相契合、与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的核心价值观,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正能量的精神保障,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具有软实力的标志和象征。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营构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系统,正是使之具有魂魄和饱含魅力的秘密所在。毋庸讳言,文艺创作倘若怯懦地采取“价值缺席”或“价值负面”的态度与立场,那么,其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走上空泛、虚假、消极、低俗一途;反之,作者如果勇敢地采取“求真求美”、“崇德向善”的态度和立场,再施以高超的艺术手段的,那么,这种作品会产生强大的感染人、鼓舞人、教育的人力量是可以预期的。
问题的关键是,创作主体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知和认同,能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一方面想创新,一方面又死守旧观念,不愿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不肯增强价值判断的能力和攀登道德高地的责任感,不愿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那么,在全球竞争中就有败下阵来的危险。试想,当高尚的生活方式、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怀逐步向人类精神天空回归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文艺仍然让假恶丑“唱主角”,让私欲泛滥的恶臭淹没干净的人性,那么,这种迎合低劣社会情绪与嗜好、对社会发展走向片面理解的“戾气”,必将会扼杀文艺创作的生机和活力,带来文艺不可遏止的腐朽和堕落。
譬如,有些作者喜欢在作品中展示抽象的人性和人性之恶,热衷于把人性还原为动物性与生理本能,津津乐道地表现人物的阴暗和丑陋一面,完全同精神文明建设不搭界,还自以为这是艺术“创新”。说穿了,这恰恰是创作主体丧失了艺术良知、丧失了“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表现。客观地讲,人的生物性一面、龌龊丑恶的一面,作品中不是不能写。问题是看怎么写,秉持何种态度。如果无视作品的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环境,把这作为“人性的深度”加以开掘,炫耀欣赏、嗜痂如癖、以丑为美,那就不是在艺术创新,而是在制造腐蚀、瓦解、污染人的“毒药”了。对人性的描写,我们要有唯物史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给以鉴别与判断,否则,就有走到剥削阶级旧文艺观老路上去的可能。眼下,带抽象人性论色彩的产品,为何还有一定市场呢?就是因为它在当前价值观的较量中,充当着某种机制和需求“防空洞”和“剂”的角色,形成了一股思潮,所以杜绝起来不容易。我们要抨击和揭露这种思潮,铲除孳生这种思潮的土壤,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实行和弘扬。
再如,文艺创作中的,也是错误和消极的价值观作祟使然。表现革命的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一块。为了表现得好,注意防止公式化和概念化、采用新视角新手法是必要的。但这种创新绝不等于要搞,绝不等于要搞“解构”、“无视”、“戏说”、“穿越”。文艺创作中,倘若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只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只热衷于个别现象而否认事物的本质,一心想把黑暗的历史漂白,把洁净的历史污化, 刻意编造历史,夸大“人祸”,大作“翻案”文章,这种“恶搞”式的“创新”,只能说是创作者的价值观系统出了偏差和毛病。这种流毒,就是在一些热门、畅销或获奖的作品中,同样也是存在的。这类作品,虚无是其“表”,消极理念是其“里”。这种虚无主义的东西,同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
三
应当承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处在培育和形成阶段。但它的精神实质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文艺产品应该育人化人,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表现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高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品位,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守则。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如果说前一段时间还在摸索,未达共识的话,那么自从十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成24个字[13],可以说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都比较明确了。诚然,十报告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依然是开放的、有弹性的。因为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基本价值的界定毕竟不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在界定中进一步增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成分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有探讨的余地。但是,毕竟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即无论是讲“核心价值体系”,还是讲“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应当是它的灵魂。这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创新活动,的确具有“发动机”和“指南针”的意义。
因为,有了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就有了主心骨,文艺创新也有了遵循的轨迹。同时,核心价值观也给人们鉴别作品真伪、质量优劣提供了科学的准绳和依据。文艺作品怎样才算好,怎么才算出新,不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不再是光靠自我吹嘘、我行我素就行了。一部作品是想让人看了愉悦还是想让人看了恶心,是想让人奋发向上感奋提升还是让人受到精神的折磨和戕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给了我们理论上的尺寸和界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可说是社会主义文艺学说的一大进步。
说得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它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他说:“德国人能欢迎和爱护音乐,在音乐中他成了一切民族之王”,那是“因为只有德国人才能从当前时代的深处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15]。不难发现,伟大的德国古典音乐之所以如此迷人,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精神征服力,这同它能在其中表现时代先进的价值情感是绝对密切相关的。在德国古典音乐的音响中,若是没能从“时代的深处”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展示出来,那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是注定要打折扣的。
记得,与恩格斯同一年,马克思还说过这样一段话:“谁要是经常亲自听到周围居民因贫困压在头上而发出的粗鲁的呼声,他就容易失去美学家那种善于用最优美最谦恭的方式来表述思想的技巧。他也许还会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有义务暂时用迫于贫困的人民的语言来公开地说几句话,因为故乡的生活条件是不允许他忘记这种语言的。”[16]这段动人的话,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一个作家只要深入生活,触摸实际,“接地气”,关心群众的痛痒,倾听底层的声音,就会受到感染,受到刺激,得到熏陶,就可能养成自己的社会使命感和艺术责任感。无疑这是对的。但我们换个角度看,一个作家若是在生活中培养了艺术良心,占领了道德高地,注意高尚价值观的选择,他就可能摆脱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的束缚和拘囿,就可能自觉地表达人民的企盼和呼声,这对民族的固本强基是极有好处的。如此看来,这不正是文艺创作和创新的坦途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1]李冰:《“文学与时代”随笔》,《光明日报》2014年1月13日第13版。
[2]鲁迅:《答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3][5][7]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第19-23页、第25页。
[4][6]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页、第181-187页。
[8]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9][10]列宁:《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72页、第72页。
[11]列宁:《“有保留”的英雄们》,《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见2013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13]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1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1日第1版。
[15]恩格斯:《莱茵的庆祝会》(1843),《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7页。
每一个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校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而校刊就是学校灵魂的一个表现。所以说,校刊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学校品质的好坏,校刊是很重要的,它应该像一份艺术品一样精致而且有内涵,能让人好好珍藏。
课标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自己主办校刊,可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发展文学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采风、写稿、评比等各种活动,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笔耕的良好习惯,使校刊成为广大学生爱好文学、写作练笔的实验园地,也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自主教育的重要阵地。
知识准备
一。校刊名称
校刊名称是整份校刊的中心,也是它的眼睛,读者可以从校刊名称中找到校刊的侧重点和感情基调,方便对接下来的文章有更合理的理解,好的校刊名称就像是一双充满魅力的大眼睛,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它更多,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继续读下去,反之,一个毫无美感和新意的校刊名称则会让人兴趣全无,接下来再好的内容也吸引不了人。
校刊名称举隅:《三月风》、《芳草地》、《百草亭》、《踏歌行》、《流石》、《馨远》、《足迹》、《心语》、《七彩桥》。
二。栏目设计
A校刊栏目名称一览:信息传真――校园望塔、青春语丝――青春串串烧、七彩人生――人生麻辣烫、实话实说――花季解语、人间真情――真情对对碰、研究学习――青春书架、诗海一粟――诗露花语。
B校刊栏目名称一览:放飞青春、多梦年华、心湖涟漪、水乡风情、校园花絮、成长百味、人物寓言、一吐为快、试翼诗坛。
C校刊栏目名称一览:美文赏析、感悟大自然、悠悠亲情、成长故事、论说天地、社会万象。
三。卷首语
卷首语是整个校刊的头颈,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第一段文字,如果说题目是校刊这张大餐桌上的开胃小菜,那么卷首语就算得上是开胃汤了。在卷首语中,我们可以写一些关于编写校刊的心得感受,对以后的期望和努力方向,还有就是可以写一些对同学和老师的祝福之类的。总之,就好像是在和读者聊天一样,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某校校刊《曙光》卷首语
新的世纪 新的声音
一方展示青春和个性的舞台
一扇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的窗口
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广阔天地
让我们与《曙光》同行
迎着世纪的劲风 乘风破浪
四。校刊文章
文章是整份校刊的主要部分。校刊是给全校的师生看的,所以文章一定要积极向上,健康而且文字优美,文章要和校刊的题目相呼应,不可以偏题。文章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的文章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相互也不是毫无关联。
文章的来源可以是学生的自由投稿,可以向老师或学生具体约稿,也可以是学校重大活动或老师的指定采访稿,有时还可以登一些笑话,智力题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不要太单一。
五。校刊美工
一份好的校刊,不仅要有吸引人的题目,轻松的卷首语,优美的文章,当然也少不了漂亮的插图和背景。没有插图的校刊,就好像是只有肉而没有蔬菜的大餐,不管肉食再怎么美味,没有蔬菜的话也是很容易就让人感到烦腻的。当然,图片也不是随便乱插的,不仅要插在合理的位置,而且也要和文章有联系。比如说,如果是运动会的文章,就可以插些运动员的照片,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就可以插风景照……
精彩链接
1.栏目名称设计
如果你主办一期校刊,有一个栏目专门登载反映校园生活的文章。你准备为这个栏目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如果为这个栏目配一段诗意的文字,你准备怎样写?
学校生活 在学校生活里经历的趣事、伤心事、奇怪的事,在生活中得到的启发。感受到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处世之道 人生存在世界上,像走路那样,不可能都是平坦笔直的,像驾船那样,不可能都是风平浪静的,途中一定有无数的崎岖,无数的大风大浪,看我们是如何乘风破浪的……
外语乐坛这是一个show yourselves的舞台,也许是一篇你写的外语作文,也许是推荐一首你喜欢的外文歌曲,也许只是教大家几句简单日常用语的表达,不管是英语,韩语,德语,法语……不管你是老师,学生。站出来!外语大声说出来!
教学天地 这里有播种者的教学感悟,名师指导,教学随笔,有同学们的学习经验,考试技巧以及学习生活中的一次收获,一次教训,每一期的校刊上,这里还有一两道难题留给读者们,无论你是数学老师,英语老师,语文老师,初一的同学,初二的同学还是高中的同学,狭路相逢智者胜,让我们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吧!
佳作园地这不仅仅是一个佳作园地,也是一个展示同学们的漫画,书法,摄影作品的天地,以鹿鸣文学社为中心,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还等什么,踊跃地投稿吧,总有一天这份校刊也会有你的足迹,show the world you are bright.
2.为某校校刊《鹤仙子》第34期写征稿启事。
征 稿 启 事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第34期校刊《鹤仙子》今天向你们征稿啦!
过去,因为有你们的热心参与,我们的刊物不断改进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希望这一方小小的舞台,能让你们的才情尽情地挥洒,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真诚地交流。《鹤仙子》的编委们期待着你们的佳作。希望老师、同学们能热心支持我们的工作,用你们手中的笔,抒写着心中的絮语,描绘着这流动的世界。
本期《鹤仙子》的栏目名称,遵循上期,仍为以下内容:校园望塔、教苑杂谈、校园动感地带、四季如歌、人生麻辣烫、青春串串烧、花季解语、真情对对碰、诗露花语、青春书架、科学之窗等等。
友情提示:请关注我校 “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将其中的苦与乐、酸与甜用笔写下来,与我们共享。
欢迎老师、同学们踊跃投稿!学生稿件请上交给本班级的语文老师,由语文老师统一上交至学校办公室陈爱军老师处。
截稿时间:2010年4月5日。
《鹤仙子》 编委会
2010年3月17日
典例解析
例1.(2009年北京市)学生会准备在宣传周出一期以宣传上海世博会为内容的校刊。校刊编辑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三言两语话世博”专栏里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
材料
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00吨。“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在展出结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阿联酋馆”采用“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思是:
解析此题以校刊专栏撰稿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链接材料运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先点明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然后通过中国“主题馆”、 “瑞士馆”、 “阿联酋馆”的具体介绍,让读者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更为深刻的印象。通过具体例子的阅读,可以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意思是注重环境保护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也可以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例2.(2009年无锡市)下面是弘毅中学于2008年9月和2009年3月对该校初一学生消费观念及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表,请你根据调查数据为该校校刊构思一则新闻,你只需将新闻的标题写在下面的空格中,字数不超过20字。
解析这是一道通过构思新闻标题为载体的综合实践题。解答此题先要仔细研读图表,通过图表发现新闻信息。从调查统计结果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3月与2008年9月相比,以名牌消费为荣、拥有名牌运动服、过生日吃喝宴请、有爱吃零食习惯的学生比例均有大幅下降,进而可以说明学生生活变得朴实了,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所撰写的新闻应围绕此话题撰写,新闻标题要能概括新闻内容,语言要精炼简洁。
模拟演练
经校刊编辑部研究决定,校刊第三期主题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假如让你负责这一期校刊,请你完成下列工作:
1.请你围绕主题和栏目设置拟一则征稿启事。
2.有一栏目准备介绍校友的先进事迹,请你给这个栏目拟一个生动的名称。
3.校刊有固定栏目“本期热点讨论”。这一期你准备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
4.前两期校刊在文字校对上都存在疏漏,就这个问题你怎样得体地向校刊提出建议?
5.在这一期“我主办校刊”的实践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
毕淑敏是目前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墨,记录和描摹着当下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和心灵史。
《心灵处方》是毕淑敏近年来最优秀的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入了《流露你的真表情》《保持惊奇》《我很重要》《自拔》《致不美丽的女孩子》《致被强暴的女人》《爱最怕什么》等73篇作品。
这些作品顾名思义,着重于对当下人们生活现状的叙述和解剖。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毕淑敏以外科医生的目光和洞察力,一层一层细致入微地将生活的苦痛和“病灶”找出并解剖,让读者不仅看到生活的残酷,还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这些小故事里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毕淑敏在《流露你的真表情》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次乘飞机,起飞之前,航空小姐总要为旅客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乘机数十次,每一次都凝神细察,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交关……我分明看到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分离,于是,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毕淑敏指出,“无时无刻不在笑――这是一种刑法,它使‘笑’――这种人类最美丽最优秀的表情,蜕化为一种酷刑。”“现代自然是没有这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粘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完全失掉了真诚善良的原始涵义,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大哀痛!……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的笑比哭好呢?”
她认为,“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这就是毕淑敏,从一个小小的微笑便能够挖出隐藏在其后的深刻涵义,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在《保持惊奇》中,毕淑敏有着更加令人称快的叙述。“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我们的词典里,印着诸多如‘处变不惊’、‘宠辱不惊’的词汇,使‘不惊’镀着大将风度的金辉,而‘惊’则屈于永久的贬义……假如牛顿不惊奇……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至很多年……世界是没有止境的,惊奇也是没有止境的,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在城市待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了市侩的黏液。”她最后说,“保持惊奇,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心灵处方》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并且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像黑夜中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人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激发得敏感起来,恢复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在这些朴实庸常的生活故事里,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她娓娓道来的叙述所诱导,从那些隽永深邃的文字背后惊讶地发现,毕淑敏有着超乎常人的目光和洞察力,就像我在书的腰封上所说的那样:“毕淑敏以她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和智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边给我们缓缓地道着一个个神秘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会让你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看到一线柔和的晨光,你将因此找到心灵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