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设计(最新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望月》教学设计(最新7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月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在赏月、诵月、幻月中体验望月的乐趣;

2、结合第2自然段及名家笔下写月的片段,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有顺序地写景的表达方法,尝试描写自己眼中的月景。

学前准备:赏月,观察月下美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月》。(板书:望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紧扣"望月"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分别是——(板书: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二、品味"望月",体悟情趣

(一)读月悟表达,抒写心中月

1、文中哪一部分展现了江中月?谁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展读。

评:一汪江水一轮月,江水明月两交辉,好一幅美妙的江月图!

2、引读悟顺序

①让我们也跟随作家赏、赏这别样的江中月:举头仰望,只见——(月亮出来了……)俯首凝视,只见——(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极目远眺,瞧——(江两岸……)

②聪明的孩子们,作者时而仰望,时而俯视,时而又远跳,这就是他的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近到远,观察有序!(板书:观察有序)

③如此观察之后,作者的笔端便流淌出了这样的文字:(出示第2自然段)

学生齐读。(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段)

3、赏读明特点

①赵丽宏笔下的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安详、清幽)

②其他人眼中的月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依次出示《荷塘月色》、《月迹》、《小窗日记》片段)

生评月之印象。

③小结:赵丽宏笔下的月安详,朱自清笔下的月朦胧,贾平凹笔下的月奇特,斯婕笔下的月清丽。

4、抒写心中月

①你眼中的月又是什么样子呢?

②现在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伴着美妙的音乐回到那个月色融融的夜晚:或许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或许在潺潺的小溪边,或许是在高山之巅……月亮出来了,尽情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亮照耀之下,你看到了什么?心中起了怎样的波澜?请把自己心中的月色写下来,可以借用名家的观察顺序,描写方法,甚至是你喜欢的语言。

③小结:大家心中都住着一个最独特的月亮,所以笔下才有最美的月色。

(二)对话"诗中月",感受月之情

1、对月

①如此美妙的月色吸引了作者,吸引了你我,也叫醒了小外甥。看,小外甥和舅舅对诗啦!

②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文中的诗句,抑扬顿挫地读一读。

③(出示六句诗)我们也像外甥和舅舅一样对对诗吧!(师生分角色读)

2、悟情

①每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每个月亮中都藏着一种心情,你读懂了吗?

学生联系旧知及阅读感悟分享。

②同一轮月,一落入诗人眼中便有了不同的情感。他有时是一种相思、一串眼泪,有时又化作了一缕乡愁、一声感叹!这月,多有情!(板书:有情)

③让我们重温这多情的月!(师生齐读)

④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的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三)望月展想象,共话幻中月

1、月,给诗人以灵感,也给小外甥以灵感。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了一个问题:(出示:月亮像什么?)

2、小外甥自己怎么看?

学生浏览课文第三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3、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有趣的比喻!在我看来,既像童话故事又像小诗,不信你来读读!

出示小诗,学生朗读。

4、都说孩子是天才的诗人,都说孩子的眼睛最亮,都说孩子的心灵最美。小诗人们,用你明亮的眼睛看看,月亮还像什么?

出示月图,生望月说想象。

5、你们眼中的月亮真有趣!(板书:有趣)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这月,有情有趣,所以作者望月望得沉醉,古人望月望得深情,小外甥望月望得痴迷,课下让我们继续望月之旅。(出示课后实践活动)

《望月》教学设计 篇2

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望月》一课,课后采访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感受,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现状,作如下反思:

一、文本与资料携手: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观赏美丽的月色图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出示关于诗、散文的阅读理解方法,课外描写月的诗句和散文,难点句子的理解,也有学生关于月的平时作文,课上给学生十分钟时间阅读资料,让资料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课堂上听到了学生朗读教材的声音和对图片的赞美声,也看到了学生在纸质教材上写写划划。

二、阅读与表达相伴:

《望月》是一篇清逸空灵的美文,学生一遍遍地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声读、表演读,反反复复地品味着,情之所至,拿起笔在文字旁边的空白处,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谁说月亮无情?在小外甥的眼睛里,她是温情的母亲,轻抚着他的小脸,呼唤他从香甜的梦中醒来,去欣赏无边的月色。月缺是诗,月圆是画,月圆像眼睛,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着顽皮的眼神和可爱的心思,喜欢偷看美丽的人间,喜欢和小外甥那样的小人儿,同游同戏同交心;月缺是牙齿不齐的老爷爷咬剩的缺口的月饼,是害羞的半遮掩的少女的脸……月是画家的灵思,更是诗人的情怀!小外甥的想象多么独特而富有童趣!学生的朗读与表达更让我明白他们入情入境,和小外甥和月亮心心相印!

三、预设与生成共存:

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在交流幻想美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外甥的幻想的句子,读出他说话时的神态、语气,最后让学生放飞想象,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本以为学生需要引导才能体会,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我点击文字链接的图片,原来圆圆的月亮远看的确像眼睛,甚至还美美地读了小外甥的三处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啊。在讨论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学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圆圆的月亮像大月饼,云层封锁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可以这样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并没有产生对小外甥的崇拜,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小外甥差,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篇与课文一样,有着优美月色、浩瀚古诗、鲜活幻想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望月》,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境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望月》教学设计 篇3

作者:常熟市实验小学 陆晓文    转贴自:常熟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155

《望月》教学谈

常熟市实验小学    陆晓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1课《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篇章。文章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具有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抓住散的“形”而牵住“神”(即甥舅二人对大自然的爱)呢?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想一想,放飞心灵

儿童是极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漫游文章精心绘制的图景,从而从“形”中悟“神”。

(一)看图想象。揭示课题后,即出示挂图,引入情境“看到如此美的月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即切入课堂,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说想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有的说想到了月下听泉的寂寞的阿炳,还有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学生们丰富想象的表达,不仅创设了情境,初感月景美的内涵,同时激活了课堂气氛。

(二)听音乐想象。文中最后一句:“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抓住这个想象点,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一段轻音乐,引领学生:“现在你就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了你一个人。凉凉的风吹拂着你的脸庞,淙淙的流水声在你的耳畔轻轻地唱歌,你久久地凝望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会想到闪烁的星星,想到雨后的彩虹,想到风、雨、雪……你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正在广阔的天空正飞啊,飞……”学生在充满情致的导语中,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几分钟后,让学生充分述说所想,这样,不仅拓宽了情境,使之变得丰润,而且也让学生在想象中充分感知了大自然的美,由对月景美的热爱移情到对大自然其美无比的热爱,深入了主题,抓住了“神”。

二、读一读,自主感悟

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而这与学生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得让学生反复多样地诵读,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进而牢牢地牵住“神”。

(一)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词句反复研读。

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读,然后全班交流。如读小外甥的话,要用天真的语气;读文中的古诗句,则应注意古诗的读法,总之要紧扣意境。第二步,出示文章的重点语句,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小外甥对着月亮展开想象的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月亮的眼睛,他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睁大一次……”“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地品味、赏析,从而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体会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再如,讲读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读这些语句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感悟小外甥聪明、爱幻想的特点。

(二)分角色读。

文中对话较多,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有感

情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分角色读中能不断地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三)欣赏性示范读。

这篇文章感情柔美,在讲读课文之后,饱含深情地做欣赏性范读,扣击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余味无穷的感觉,进一步受到文章的感染。

几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调动了学生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从而读出了作者对月亮创造性的表达,自然地悟出“神”。

三、画一画,形神一体

一是口头“画”,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月下江景,字字入画。教学中可让学生口头“画一画”:(1)画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3)学生充分口述后再出示已经画好的水彩画。二是动笔画,文章语言优美,韵味悠远,处处皆画。学完课文,可让学生用手中之笔去描绘文中之画面,学生在动笔画一画中,再次咀嚼文章的神韵,触摸到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最终达到形神一体。

四、写一写,神韵延伸

在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即“神”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是很有必要的。“正是因为作者细心地观察、体验,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章,因此,也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知大自然,捕捉美吧。”让学生回忆平时所见大自然的风、霜、星、日、雨、露、山、水……鼓励他们用最美的语言去形容它们。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能牢牢地抓住“神”。“想一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学生丰富、奇妙、精彩的想象,将课堂气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读一读”,则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文章中心,几种形式的读并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入自身情感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使朗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画一画”及“写一写”,深化了主题,并由主题延伸,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激发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任务出色地完成。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望月》教学设计 篇4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望月》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一起读课题。(生声音响亮)

师:这样读课题,老师感觉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时望见的月亮是怎样的?想好了谁来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声音柔和多了)

师: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出示:江月图)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片江上月色,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先来了解同学们的读书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时帮助学生正音,并指导读好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书:“我”诗人小外甥

师: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我们先来欣赏,读读。

cia出示文中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课堂声音比较的嘈杂)

师:看来,声音这样嘈杂的读,是很难欣赏到真正的月色,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要能静静的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让我们在书上静静的读一读这段我眼中望见的月色,边读边想,从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赏!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师: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生:我会用上“优美”,优美的月光。

师:美的就像一幅画!我们都感觉到了。

生:我会用上“朦胧”,朦胧的月光。

生:我会用上“宁静”,宁静的月光

师:你从哪感觉到宁静的?读出来

生:(读)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你听(读)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生: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正因为周围很宁静所以才会听到流水的声音。

师:对呀,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推敲》那篇课文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是有声音的,而“推”是无声的,但“敲”却比“推”更显得宁静!

生:我用上“安详”,安详的月光。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师: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觉的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

生:我推荐纪玉玲读,因为她的声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觉。(笑)

师:大家想听吗?我也想!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声音动听优美。

师:还有谁自己推荐自己的?

一生举起了手,师走到该生旁鼓励说:把你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

生:王义成!

师:好好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抑扬顿挫声音响亮。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如果说纪玉玲同学的声音里,月光是柔和的,宁静的,那王义成同学的月光却是皎洁的,安详的,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谁来读一读我与小外甥比赛背诗的对话?

生读课文5-12自然段

cia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

生: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望月思念着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着他乡的月,离乡的游子怎能不想起故乡的月,故乡得人!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看出诗人特别的愁,诗中有“对愁眠”。

师:忧愁的夜晚,忧愁的诗人,这漫漫长夜该怎样的熬到天明呀!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我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

师:思念却不能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诗人吗?

生:不会。

师:寒夜无语空凄切,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我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忧愁。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语气较平淡)

师: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月是苦闷,孤独,愤怒的,背诵时要吟诵出诗人的情,诗人的泪,诗人的恨!你再来吟诵一遍

生:(动情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对,这才像诗人眼中的月。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你听(音乐《春江花月夜》)

生: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月光下吟诵有月的诗,有时能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15-18自然段

cia出示: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师:这可是小外甥绘声绘色的说的,水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

生读语气中有了趣味

师:挺像的,如果表情再调皮些更有趣味了!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生读)

师: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cia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

睁大一次

……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生: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

生:月亮像妈妈做的甜饼,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

师:吃得也太慢了,一个月才咬完呀!(生笑)

生: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

师:都辛苦呀,你看,每个月月亮妈妈都累弯了腰,但累着也是高兴的,所以呀,我们常常看到妈妈圆圆的笑脸!

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有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师:悄悄告诉我月亮在草丛中干什么呢?

生:捉蛐蛐

生:捉迷藏呢!(笑)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生:可能,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关于"月"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的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望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并随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两段。

3、 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拧能湖都城送,并能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反复欣赏、评析,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欣赏第二自然段描写月光的句子。

教学准备:

月下江景图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堂课陈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望月。

1、(出示课件)现在,夜幕已经降临,看,一轮明月升起来了!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答)

2、2、小结导入:望着同一轮明月,同学们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望月》,(板书:望月) 看看文中是说谁在望月?他们望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感知大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 思考:文中是说谁在望月?他们望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提示:文中的省略号

2、交流讨论:

3、(1)文中是说谁在望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相机解释:小外甥

提问: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同学们初读课文,读懂的真多,大家有没有把生字词读准、课文读通呢?(屏幕出示生字词)

闪烁 光斑 沐浴 瞳仁

比喻 云絮 封锁 呵欠

①一生领读,其余跟读,及时纠正、鼓励

②文中哪些句子、段落你觉得较难读,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练

3、总结:初读课文,同学们真认真,但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还要对其中的内容细细地体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作者眼中的。月亮。

三、精读课文

(一)感受月色美

1、听朗读,说说你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交流:(引导说出月下江景太美了,就像一幅画)

3、大家的悟性真高!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啊!你们一下子做到了,好样的!

如果我想把这幅画画下来,告诉我,画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大概是这样一幅画吧,(出示课件)请你再欣赏一下加深印象。(录音朗读课文)

6、好,我们也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尽量记住这段美景。

(二)赏读经典美文

1、过渡:刚才我们犹如欣赏了一幅月下美景图。对于月下美景,许多大文学家都描绘过它,赞美过它。老师特别喜欢朱自清笔下的月色,现在推荐给你。

大屏幕出示,一生朗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2、师简述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感受。

在朱自清的笔下,月光如水,静影沉壁,叶子和花都被月光笼罩着,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特别是“静静的、薄薄的、淡淡的”这一连串叠词的运用,使月色中的荷塘如梦如幻,幽雅恬静,我们读起来,也特别有韵味。

3、学生集体朗读。

(三)积累运用语言

1、(多媒体出示美丽月色图):欣赏了写月亮的美文,你能否把平时亲眼所见的月下美景也来描绘一下呢?实在想不出来,请你赞美这幅画中的月亮。可以写关于月亮的一、二个好词,可以写一、二句话或一段话,今天学到的词或句可以用进去。

2、交流欣赏。

(对学生写的内容,老师应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给予鼓励和赞美,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作者眼中的美丽月色。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完成习字册

①班 “王”字最后一笔为“提”,“文”最后一笔为“点”。

②絮 下半部分不能多一撇写成“系”。

③欠 独体字,笔画少,应摆正位子,笔画要舒展。

板书设计

望月

“我” 月下美景

背诵古诗

小外甥

想象月亮

《望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月光的优美语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积累有关月亮诗文的兴趣。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探究,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月下江景的美丽。

难点: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

2、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围绕“望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板书:赏月诵月想月)

二、选择内容自读自悟

1、明确自学要求:

赏月、诵月和想月这三部分内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再找出有关写月亮的词句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展开教学。

学习内容一:“赏月”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方法设计:通过抓词促悟、想象促悟、读中感悟等方式体会月亮是安详的,月下江上的景色是美丽的。

学习内容二:“诵月”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方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顾和预习,引导学生在说和读中,体会诗人借月亮寄托着情思,抒发着情感。

学习内容三:“想月”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方法设计:以放为主,以议促读,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眼中月亮的独特有趣。

2、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不同人眼里的月亮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月亮在你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描写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2、课后练笔:观察月亮及月光下的景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教师导入: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的光辉。

2、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月亮的图片

(简析: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也看到了一幅月下美景图。

二、学习第一段(1—2)

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学生自由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你读出了月亮的什么美?)——评价——再指名读。

教师小结:朦胧美动态美色彩美

3、播放《春江花月夜》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简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

过渡:月下的美景实在太美了,把小外甥都叫醒了,我想他一定是在梦中见到了月亮吧!中国是诗的国度,月亮一直以来被人们反复吟诵着。小外甥就知道不少,想一想小外甥和舅舅对诗该用什么语气?每一句诗该读出怎样的情趣呢?

三、学习第二段(3—12)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后同桌试练。

出示投影:

“我们来背诗好么?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圹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对诗,其余学生当评委,进行评价。

3、再指名学生表演对诗。

4、男女生分角色对诗。

(简析:学生只有沉入课文才能读出味来,教师让学生去体会,去揣摩,去品昧,通过上台来呈现对人物、对诗句的理解,通过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再让学生上台表演对诗。其过程体现了学生认知变化的过程,真实、自然,最后让男女学生分角色对诗,将学生兴趣推向高潮。)

教师过渡:小外甥和舅舅对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文中一个长长的省略号就是很好的说明,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去找关于月亮的诗句,你们找得怎样了呢?

5、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

(简析:让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平时积累,能激活学生平时知识的贮藏,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过渡:月下吟诗,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呀!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的后气氛中。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相同的写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想想你们小时候,在夏天的夜晚,望着皎洁的月亮,你想和它说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在小外甥的眼里,也和你们一样,读读他如诗的语言吧!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13—19)

1、自由读读小外甥的话,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读小外甥的话,老师当舅舅,其余学生作评委。

品读:(出示投影)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指名读——评价——你体会到了小外甥的什么特点?——再读。

多么纯真的童心,多么神奇的话语啊!小外甥的话深深打动了舅舅,我想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下吧!

3、师生分角色朗读。

(简析:教师只有让学生有充分地和文本接触,学生才-§ 能走近文本,沉入文本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朗读、评价、理解中逐步深入的,教师通过自己角色的扮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读、议、品的过程中学生才会逐步走向深入。)

小结:小外甥用童话的眼睛去看月亮,用童话的语言去说月亮,用童话的心灵去感受月亮,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小外甥摇摇晃晃走回船里去了,甲板上——教师引读最后一小节。

让我们来听着音乐静静地幻想吧!

出示明月图,再次播放《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遐想……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相同的,倡导个性化的理解,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学生是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学生就有了收获,就有了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1、作者写小外甥主动向“我”挑战,对背颂月古诗,问“我”“月亮像什么”。想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 “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望月》由蔡小玉老师在区进修学校举办的审报小学高级教师培训班上执教,徐伟健简评。)

望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月光的优美语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积累有关月亮诗文的兴趣。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探究,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月下江景的美丽。

难点: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

2、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围绕“望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板书:赏月诵月想月)

二、选择内容自读自悟

1、明确自学要求:

赏月、诵月和想月这三部分内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再找出有关写月亮的词句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展开教学。

学习内容一:“赏月”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方法设计:通过抓词促悟、想象促悟、读中感悟等方式体会月亮是安详的,月下江上的景色是美丽的。

学习内容二:“诵月”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方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顾和预习,引导学生在说和读中,体会诗人借月亮寄托着情思,抒发着情感。

学习内容三:“想月”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方法设计:以放为主,以议促读,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眼中月亮的独特有趣。

2、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不同人眼里的月亮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月亮在你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描写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2、课后练笔:观察月亮及月光下的景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